汪玮
- 作品数:1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养殖大黄鱼“白鳃病”一种新病毒病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运用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近年来网箱养殖大黄鱼暴发的"白鳃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引起养殖大黄鱼"白鳃"关联病毒的致病机理。临床解剖观察显示:患"白鳃病"的鱼表现出极度的贫血症状、鳃丝苍白色、血液稀薄且血细胞数显著减少;内脏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鱼的肝、脾、肾脏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鱼体的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采用针对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virus,RSIV)的引物对病鱼内脏组织核酸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患"白鳃病"病鱼样本RSIV核酸呈阴性;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白鳃病"病鱼脾脏和肾脏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可见直径约40~45 nm的病毒粒子。由此初步判断,浙江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白鳃病"不是由RSIV导致,而与一种直径为45~50 nm的病毒有直接关联,本研究为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施慧谢建军汪玮王庚申何杰许文军
- 关键词:大黄鱼组织病理学聚合酶链式反应
- 食物资源不足条件下螯足数量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摄食行为和种内竞食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鉴于池塘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种内相残现象严重,螯足缺失率较高之实际。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的螯足进行了缺失处理,设置了无螯组(C0)、1螯足组(C1)和2螯足组(C2),在实验室内食物资源不足条件下,探讨了螯足数量(螯足缺失)对三疣梭子蟹摄食行为和竞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螯足数量对三疣梭子蟹的索食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2)缺失螯足(C1,C2组)的三疣梭子蟹均可正常摄食,其中C0组蟹可用第一步足代替螯足抱持食物,将食物送入口中,表现出明显的行为补偿策略,但其啃食速度较慢,啃食耗时是C2组蟹的2倍;(3)C0、C1、C2组三疣梭子蟹均有部分个体同时抢占2份食物,其比率与个体具有的螯足数量有关,螯足越多,同时抢占2份食物的比率越高,其中C2组中有20%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而C0组仅有3%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4)从螯足数量不同的三疣梭子蟹遭同类抢食的次数、比率来看,螯足数量越多的三疣梭子蟹,抢食欲望、抢食能力越强,而且更趋向向双螯均缺失个体发起抢夺性攻击,表现出明显的"强欺弱"现象;(5)螯足缺失直接影响了三疣梭子蟹对食物的保护,其中C0组中50%个体持有的食物可被同类抢走。整体上,缺失单个螯足对三疣梭子蟹摄食和竞食行为的影响不大,而缺失双螯将严重影响了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和竞食能力。
- 何杰王绪杰余方平许文军谢建军王庚申汪玮施慧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螯足摄食
- 2种抗生素对大黄鱼肠道组织及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对大黄鱼肠道结构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水温16.80~22.50℃下,将体质量(41.57±1.63)g的大黄鱼饲养在直径1 m、水深1.25 m的圆形塑料水槽中,投喂剂量0、0.2、1.0、2.0 g/kg的药饵5~7 d,停药后1、5、15 d,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变化,测定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7、ZO-1和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摄食2种药物后,肠道均出现肠绒毛萎缩,组织空泡化等病变,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和给药时间的延长,肠道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深,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持续降低;肠黏膜损伤在停药15 d后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药物剂量越高恢复程度越低;与对照组相比,2种药物高剂量组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在停药15 d后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损伤大黄鱼肠道组织,降低肠道通透性,药物剂量越高,恢复周期越长,在15 d后仍未完全恢复。
- 成好学王庚申许叶祥王莹刘慧玲徐伟施慧谢建军汪玮张东旭许文军
- 关键词: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大黄鱼肠道组织病理
- 浙江省沿海地区养殖拟穴青蟹流行病学调查
- 运用双重PCR、PCR 方法,在2018 年6-9 月份间对浙江省沿海主要青蟹养殖区宁海县、三门县、瑞安市养殖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体重150g-300g)及三门县养殖拟穴青蟹苗种(壳宽1-...
- 谢建军许文军施慧王庚申汪玮季超
- 关键词: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白斑病毒
- 池塘放养密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成活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在雌体放养密度分别为12 000只/hm^2(D1),19 500只/hm^2(D2),27 000只/hm^2(D3)的3个梯度下进行为期6个月的梭子蟹养殖试验,研究梭子蟹大规格蟹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1)不同密度组梭子蟹的终末体质量、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2)成活率差异较大,D1组的成活率最高,达50%左右,显著高于D2组和D3组(P<0.05);(3)饵料系数表现出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的趋势,即D3>D2>D1;(4)单位面积产量相近,但是高密度组因苗种和饲料成本增加,导致其净利润和回报率降低。综合认为,池塘养殖条件下梭子蟹雌体放苗密度为12 000只/hm^2为宜,过高的放养密度反而会加剧养殖成本,降低养殖经济效益。
- 何杰余方平许文军谢建军王庚申汪玮施慧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存活
- 设置不同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蜕壳及养殖效益的影响研究
- 本研究选择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聚乙烯网和塑料筐)作为潜在的隐蔽物,以评估其对三疣梭子蟹的蜕壳、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 何杰许文军谢建军施慧汪玮王庚申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隐蔽物蜕壳养殖效益
- 美洲黑石斑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养殖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发生以“内脏白点”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暴发性死亡,为明确美洲黑石斑患病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以期为防治美洲黑石斑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患病的美洲黑石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鳃和内脏组织如脾脏及肾脏上布满白点。从患病鱼的病灶处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致病菌株(ZS201807),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鉴定该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此菌株可引起健康美洲黑石斑发病并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利用组织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患病美洲黑石斑鱼的肝脏、脾脏、鳃丝等6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组织病理结果显示,脾和肾是感染较严重的主要靶器官,脾脏组织内大量红细胞浸润,出现严重瘀血;鳃丝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管腔狭窄,肾小球肿大,上皮细胞肿胀,细胞空泡化。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脾脏和头肾组织有大量杆状细菌积聚。药敏试验发现该菌对环丙沙星(5μg/片)、四环素(30μg/片)、恩诺沙星(5μg/片)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10 U/片)、阿奇霉素(15μg/片)、丁胺卡那(30μg/片)等13种药物耐受。证实此次养殖美洲黑石斑发病死亡的病原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 吴静王庚申柳敏海李伟业汪玮施慧许文军谢建军何杰
- 关键词:美洲黑石斑迟缓爱德华氏菌组织病理
- 抗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单链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制备能识别杀香鱼假单胞菌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固相化抗原筛选方法,以杀香鱼假单胞菌重组溶血素共调节蛋白为抗原,从兔天然噬菌体scFv文库中筛选出特异性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构建含有针对杀香鱼假单胞菌单链抗体(scFv)的重组质粒,对筛选出的scFv进行原核诱导表达。通过4轮淘选,共获得16株针对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的单链抗体(scFv),通过亲和力分析,最终筛选出7株特异性较高的单链抗体(scFv)进行原核表达;成功构建了含有抗杀香鱼假单胞菌溶血素共调节单链抗体(scFv)的重组质粒pET-30a-Hcp-scFv,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中,其中6个重组质粒可稳定表达,经过蛋白质可溶性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为快速制备大量抗杀香鱼假单胞菌抗体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为今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 陈韵施慧许文军汪玮谢建军
- 关键词:单链抗体
- 群体与单体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生长、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期间被同类捕食和残杀现象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显著高于单养组幼蟹(P<0.05);(2)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在夜间完成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白天;群养组幼蟹在白天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3)群养组幼蟹的蜕壳周期显著小于单养组(P<0.05),但蜕壳同步率低于单养组,群养组幼蟹的体质量、甲宽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略高于单养组,差异不显著;(4)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养组,肝胰腺中最为明显;(5)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而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 何杰许文军郑宽宽谢建军谢建军王庚申施慧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养殖条件消化酶免疫酶
- 微生态制剂施用频率对虾蟹生长及混养池塘水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as)混养池塘中按不同频率(5 d、10 d、15 d)施用微生态制剂,每10 d测量1次水质指标和细菌数量,试验结束时,测量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共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组的水体COD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37.78%、33.33%、16.67%,氨氮分别降低了43.12%、33.11%、28.68%,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降低了68.42%、49.03%、34.63%,弧菌总数分别降低了58.61%、49.76%、39.34%。研究表明,按照水质净化效果和经济效益指标,在梭子蟹和日本对虾混养池塘中以每10 d施用1次微生态制剂为佳,养殖中后期可适当提高施用频率,以获得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
- 王庚申施慧谢建军汪玮许文军
-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