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

作品数:19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胎鼠
  • 5篇小儿
  • 4篇脊柱
  • 4篇脊柱裂
  • 4篇儿童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基因
  • 3篇脊髓
  • 3篇便秘
  • 2篇动物模型
  • 2篇隐性脊柱裂
  • 2篇诊治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小儿先天性
  • 2篇患儿
  • 2篇功能性便秘
  • 2篇肠道
  • 2篇超声

机构

  • 19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李勇
  • 10篇王维林
  • 7篇袁正伟
  • 6篇白玉作
  • 6篇杨屹
  • 5篇侯翔宇
  • 4篇蔡炜嵩
  • 4篇周新
  • 3篇李心元
  • 3篇贾慧敏
  • 2篇吕良英
  • 2篇王常林
  • 1篇刘丹
  • 1篇杨向红
  • 1篇李晓晗
  • 1篇荣道建
  • 1篇何丽霞
  • 1篇张继红
  • 1篇牛之彬
  • 1篇陈立天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性脊柱裂动物模型膀胱胆碱乙酰转移酶多巴胺β羟化酶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显性脊柱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不清,该研究旨在探讨胆碱乙酰转移梅(CHAT)、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在显性脊柱裂所致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维甲酸(RA)致畸Wistar孕鼠,取20d显性脊柱裂胎鼠20只。同时取正常胎鼠20只,行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胎鼠膀胱CHAT,DBH和CGRP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胎鼠,膀胱由粘膜、粘膜下、肌层和外膜组成,CHAT,DBH和CGRP广泛分布于膀胱壁各层,以粘膜层、肌层和外膜细胞胞浆着色明显,表达强度光密度值(OD值)分别为398±13,378±14和412±25。显性脊柱裂胎鼠膀胱壁变薄,肌层发育差,CHAT,DBH,CGRP的表达明显减少,OD值分别为156±9,32±6和12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性脊柱裂胎鼠膀胱壁肌层发育差,膀胱CHAT,DBH,CGRP的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显性脊柱裂胎鼠出生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杨屹李勇王常林袁正伟
关键词:显性脊柱裂胆碱乙酰转移酶多巴胺Β羟化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膀胱胎鼠
小儿脓胸的胸腔镜治疗体会
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sur-gery,VATS)的应用和普及,国内外应用VATS治疗小儿脓胸已有较多成功报道,对于小儿脓胸以及经胸腔闭式引流、灌洗、去纤维化等治疗无效的患儿,...
周新李勇
文献传递
丙戊酸诱导胎鼠发生隐性脊椎裂畸形的模型建立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丙戊酸对Wistar大鼠的致畸作用。方法  2 4只雌性受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五组 ,不同剂量丙戊酸 (4 0 0mg/kg ,4 5 0mg/kg ,5 0 0mg/kg)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丙戊酸的三组在妊娠第9天 9am和 4am皮下注射丙戊酸钠溶液两次 ,妊娠第 2 0天剖宫产取出胚胎 ,脊柱标本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后进行显微图象分析 ,测量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的距离并与正常范围值比较 ,判定隐性脊椎裂。结果 Wistar大鼠正常 2 0天胚胎 ,胸 9到骶 3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的距离正常值范围小于 1 6 6 .4 μm(1 1 2 .0± 1 .96× 2 7.7μm上限 ) ,骶4椎体正常值小于 1 85 .5 μm(1 2 7.7± 1 .96× 2 9.5 μm 上限 ) ,骶 5椎体正常值小于 1 98.7μm(1 4 2 .1± 1 .96×2 8.9μm上限 )。盐水对照组胚胎无畸形发生 ;丙戊酸钠 4 0 0mg/kg组 ,隐性脊椎裂发生率 80 % ;丙戊酸钠 4 5 0mg/kg组发生率达 93% ;丙戊酸钠 5 0 0mg/kg组发生率达到 1 0 0 %。其中一个胚胎出现头面部、颅骨、脊柱、尾多个部位畸形。
李勇王维林袁正伟白玉作杨屹蔡炜嵩
关键词:丙戊酸胎鼠致畸作用神经管
一种简捷可靠的胎鼠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技术被引量:13
2004年
对茜素红和阿尔新蓝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技术加以改进 ,调整酸性染色液的浓度 ,改进胚胎处理方法 ,根据需要调整某些过程染色时间。阿尔新蓝将软骨染成蓝色 ,茜素红将骨染成红色 ;经过改进提高了骨和软骨的染色效果 ,缩短染色时间。
李勇王维林袁正伟杨屹贾慧敏蔡炜嵩
关键词:茜素红双重染色技术
隐性脊柱裂动物模型脊髓神经递质表达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丙戊酸诱导的隐性脊柱裂是否存在脊髓神经递质表达的异常。方法用丙戊酸(VPA)致畸孕鼠,取20 d隐性脊柱裂胎鼠和正常胎鼠各20只,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胎鼠腰骶段脊髓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胎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胞质内可见ChAT、GAP43、DBH和CGRP的阳性表达,ChAT、GAP43、DBH和CGRP表达强度(OD值)分别为452.76±30.86、415.00±30.85、345.21±51.15、221.32±22.42,VPA隐性脊柱裂组可见畸形均发生在腰骶段,脊髓结构无明显异常,ChAT、DBH、CGRP和GAP43的表达均为弱阳性和阴性,ChAT、DBH、CGRP和GAP43表达强度(OD值)分别为55.41±15.88、47.50±15.06、31.73±11.51、21.35±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隐性脊柱裂胎鼠脊髓ChAT、DBH、CGRP和GAP43的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隐性脊柱裂胎鼠出生后大小便及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杨屹李勇王常林袁正伟
关键词:脊髓
隐性脊椎裂胎鼠支配肛提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定量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采用神经解剖学常用的荧光金(FG)标记逆向神经示踪法,结合胎儿外科显微手术和显微注射技术,探讨脊椎裂胎鼠支配肛提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特点。方法在大鼠孕20d用10%水合氯醛麻醉,应用胎儿外科显微手术和显微注射技术,用纤细玻璃针将5%FG注入雄性胎鼠直肠两侧肛提肌;胎鼠子宫内存活24h后,4%多聚甲醛进行灌注固定;取脊柱标本阿尔新蓝软骨染色后实体显微镜下数码相机采集脊柱软骨染色图像,经计算机软件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并判定隐性脊椎裂;采集图像后取腰骶段脊髓标本置入20%蔗糖溶液内,24h后连续冰冻横切片,脊髓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FG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数目。结果正常组脊髓前角FG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呈团簇状分布,左右两侧对称,主要位于脊髓前角的背内侧群和背外侧群;畸形组脊髓前角FG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数目少,而且在脊髓前角的背内侧群和背外侧群之间也有少量散在分布,分布团簇状、对称性差,畸形组FG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数量(244±41)个,与正常组(426±36)个和用药无畸形组(397±20)个差异显著,P<0.05。结论隐性脊椎裂胎鼠支配肛提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发育异常,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分布异常。
李勇王维林袁正伟白玉作杨屹蔡炜嵩
关键词:脊柱裂运动神经元
脊柱裂动物模型制作与胚胎发生机制探讨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建立大鼠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畸形动物模型,观察丙戊酸钠和维甲酸诱导大鼠脊柱裂畸形的特点,初步探讨脊柱裂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孕鼠随机分成组对照组,实验组分成丙戊酸钠三个不同剂量组和维甲酸组。对照组孕鼠不予任何处置,20d胎鼠脊柱染色标本采集图像经计算机软件显微图像分析,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目的确定软骨端距离参考值。雌性Wistar大鼠,在确定怀孕的第9d9∶00、16∶00,按体重计算剂量后于后肢皮下注射20%丙戊酸钠溶液。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是否有外观可见畸形,然后取脊柱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染色后标本采集图像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参照正常胎鼠确定的参考值判定隐性脊柱裂。Wistar大鼠确定怀孕的第10d9∶00,胃管灌入维甲酸矿物油混悬液135mg/kg(40mg/ml),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显性脊柱裂畸形发生情况并记录。结果丙戊酸钠诱导隐性脊柱裂畸形随药物剂量加大,畸形发生率升高,丙戊酸钠剂量400mg/kg、450mg/kg、500mg/kg诱导畸形发生率分别是80%、93%、100%,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丙戊酸钠还可以导致头端神经管畸形,未观察到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维甲酸135mg/kg诱导胎鼠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率52.3%,畸形都发生在腰骶?
李勇王维林袁正伟白玉作蔡炜嵩
关键词:隐性脊柱裂胎鼠图像测量
生物电起搏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利用胃生物电音响治疗仪和生物反馈的原理 ,研究治疗小儿胃排空障碍。方法 :对 2 5例GER患儿采用便携式胃电记录仪记录进餐规律 ,记录主功率 (DP)、主频率 (DF)、正常慢波百分比 (N % )、胃动过缓 (B % )、胃动过速 (T % )百分比及不稳定系数等指标。参考胃电图记录的主频率结果选择适当的刺激参数 ,对患儿进行胃生物电起搏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及患儿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儿经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后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胃电节律趋于正常 ,餐后 /餐前功率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结论 :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可改善GER临床症状 ,使胃电节律紊乱正常化 ,协调胃 -十二指肠正常蠕动 。
陈立天张继红李勇李心元荣道建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胃电图生物电反馈
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
2011年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胃肠透视及超声检查,4例患儿术中确诊该病并经1次手术解决,2例术前仅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行幽门肌切开术,再次出现呕吐后行2次手术发现肠旋转不良。所有病例预后良好。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较为少见,病因不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症状易掩盖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而贻误其诊断。胃肠透视对于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彩超检查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时的诊断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牛之彬何丽霞李勇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婴儿
儿童消化道磁力珠异物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消化道磁力珠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3例消化道磁力珠异物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3例患者从摄入异物至医院就诊平均时间为4.9 d,临床症状依次为腹痛(7/13,53.8%)、恶心呕吐(6/13,46.2%)、发热(2/13,15.4%)、咳嗽(1/13,7.7%)、血便(1/13,7.7%);2例(2/13,15.4%)无明显临床症状。腹部X线检查显示异物位置:2例(2/13,15.4%)位于上消化道,11例(11/13,84.6%)位于下消化道。13例中,10例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肠穿孔8例(8/10,80%),其中4例(4/10,40%)伴肠坏死,2例(2/10,20%)瘘管形成伴梗阻,3例(3/10,30%)肠扭转;1例经内窥镜取出异物;2例经保守治疗后自行排出异物。结论误食多枚磁力珠异物可致严重消化道损伤,需要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戈舞廉鹏李勇王雅楠贾慧敏周新白玉作
关键词:磁性异物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