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艳梅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佛山市医学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质谱
  • 4篇代谢
  • 4篇串联质谱
  • 3篇新生儿
  • 3篇基因
  • 3篇测序
  • 2篇代谢病
  • 2篇代谢组学
  • 2篇新生儿筛查
  • 2篇遗传代谢
  • 2篇遗传代谢病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质谱法
  • 2篇质谱技术
  • 2篇肉碱
  • 2篇色谱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足月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东莞市妇幼保...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肖昕
  • 9篇郝虎
  • 9篇李思涛
  • 9篇马艳梅
  • 8篇石聪聪
  • 3篇刘冰清
  • 3篇蔡尧
  • 2篇吴鹰军
  • 2篇熊慧
  • 1篇刘梦娴
  • 1篇吴时光
  • 1篇柳国胜
  • 1篇黄小玲
  • 1篇陈颖智
  • 1篇马飞

传媒

  • 7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尿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尿代谢谱及通路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本院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足月儿组),于出生后24h内收集尿液标本,经尿素酶预处理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尿样本中氨基酸、脂肪酸和有机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两组问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合代谢通路在线网站完成代谢通路富集和重要靶标物质筛选。结果共纳入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出生体重(1240±136)g;足月儿组20名,其中男9名、女11名,出生体重(3265±243)g。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组尿代谢谱共富集到氨酰tRNA合成,赖氨酸合成与降解,脂肪酸合成,嘧啶代谢,泛酸盐和辅酶A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与降解及甘油酯类代谢9条代谢通路,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1、0.007、0.008、0.014、0.022、0.022、0.031、0.046)。通过模式识别分析发现12种协方差和相关性较大的代谢物,即潜在靶标物质,其中硬脂酸、软脂酸、肉豆蔻酸、β-氨基丁酸和尿酸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组明显降低,肌醇、甘露醇、甘氨酸、葡萄糖1、葡萄糖2、甘油酸和N-乙酰酪氨酸7个物质呈上调变化。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和足月儿尿代谢谱和通路具有显著差异,基于尿素酶预处理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通路富集及多变量数据分析的代谢组方法可为评估新生儿营养状态提供科学依据。
李思涛黄小玲吴时光马艳梅石聪聪肖昕郝虎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法婴儿早产
Cb1C型甲基丙二酸尿症质谱检测诊断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质谱及基因测序技术在Cb1C型甲基丙二酸尿症(MM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留取10例同龄健康儿童外周血及晨尿分别进行串联质谱和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同时对患儿进行MMACHC基因分析。结果尿素酶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UP-GC-MS)结合串联质谱(MS-MS)检测确诊MMA 5例,基因分析发现3例Cb1C型MMA,其中c.609G〉A在3例患儿均有出现,c.146_154delCCTTCCTGG为首次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b1C型MMA患儿丙酰基肉碱(C3)和丙酰基肉碱/乙酰基肉碱(C3/C2)水平明显增高,蛋氨酸水平明显降低;与非Cb1C型MMA患儿比较,患儿蛋氨酸水平降低更显著。结论UP-GC-MS结合MS-MS检测是临床诊断儿童MMA的有效方法;基因突变检测表明c.609G〉A为中国MMA人群的热点突变,此外,本研究发现了MMACHC基因2号外显子新的突变c.146_154delCCTTCCTGG,丰富了MMACHC基因突变类型,对患儿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刘小毓郝虎李思涛马艳梅石聪聪刘冰清肖昕
关键词:串联质谱法
足月小于胎龄新生儿血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比较足月小于胎龄(SGA)新生儿和与之配对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GA)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的差异,探讨足月SGA血代谢谱的变化,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出生的79例足月SGA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本院出生的按胎龄、性别匹配的79例健康足月AGA为对照,出生后第3天采集干血滤纸片样品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应用正交偏最小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2组间的差异和生物标志物。结果足月SGA组出生体质量(2.5±0.2)kg,足月AGA组出生体质量(3.2±0.3)kg。通过OPLS-DA模型分析发现12种权重较大的血代谢物质及2组血代谢物比值分别为:丙酰基肉碱(0.34±0.13比0.42±0.15)、酪氨酸[0.24(0.18,0.27)比0.28(0.22,0.37)]、游离肉碱(0.43±0.14比0.37±0.12)、缬氨酸[0.39(0.35,0.45)比0.44(0.36,0.53)]、辛酰基肉碱(0.33±0.13比0.29±0.09)、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0.35±0.12比0.31±0.10)、丁酰基肉碱(0.37±0.13比0.41±0.14)、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0.35(0.25,0.43)比0.35(0.26,0.45)]、葵酰基肉碱(0.26±0.13比0.23±0.08)、异戊烯酰基肉碱[0.33(0.26,0.34)比0.33(0.30,0.35)]、亮氨酸[0.38(0.30,0.47)比0.40(0.33,0.48)]、甲硫氨酸(0.42±0.14比0.46±0.15),其中丙酰基肉碱(t=3.920)、酪氨酸(Z=3.536)和缬氨酸(Z=2.838)在足月SGA组明显降低,而游离肉碱(t=-2.863)、辛酰基肉碱(t=-2.266)和肉豆蔻二烯酰基肉碱(t=-2.194)明显升高,与足月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足月SGA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液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水平与足月AGA存在差异。足月SGA新生儿营养支持中需适量补充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其出生后早期通过动员中长链脂肪酸来满足机体能量代谢。
熊慧李思涛马艳梅古霞肖昕郝虎
关键词:酰基肉碱小于胎龄儿足月
新生儿猝死型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以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认知并为其早期诊疗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无血缘关系的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特殊生化检查、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串联质谱技术(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患儿进行血尿代谢产物检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结果3例患儿分别在出生2~61 d发病,其中2例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于出生第4天死亡,临床表现为低血糖、反应差、肌张力低下、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另1例患儿出生表现出持续性肝功能异常和发育迟缓,61 d时无诱因发热后猝死。3例患儿干血滤纸片MS-MS结果显示极长链酰基肉碱C14、C16、C18增高,其中C16(8.53~12.08μmol/L,参考值0.50~6.00μmol/L;4.32μmol/L,参考值0.50~2.50μmol/L)特异性最高。3例患儿的尿液GC-MS结果均无特异性代谢产物被检出。基因检测结果提示3例患儿均发生SLC25A20基因c.199-10T>G剪切位点纯合变异,均被确诊为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其父母均为此变异位点的携带者。结论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患儿发病急重且进展快,预后差,易猝死,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干血滤纸片MS-MS结果中多种极长链酰基肉碱浓度增高可提示该疾病。SLC25A20基因c.199-10T>G变异是中国人群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的主要致病因子。
刘梦娴李思涛梁宇珊古霞杨秋萍蔡尧石聪聪马艳梅马飞杨基龙肖昕郝虎
一例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lyase deficiency,HL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收集1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2019年4月确诊的1例HL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并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缺乏症"、"低酮性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3-羟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HMGCL"、"HMGCL基因"、"3-Hydroxy-3-Methylglutaric Aciduri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lyase deficiency"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 197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总结HLD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结果本例患儿表现为反复低血糖、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肝功能异常。血代谢结果:C5-OH、C2/CO、C5-OH/C8、C5-OH/C0升高,CO、C16-OH、C4/C8、C5DC/C5-OH降低。尿代谢结果:3-羟基异戊酸、戊二酸、3-甲基戊二酸、3-羟基-3-甲基戊二酸、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升高。结论HLD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由HMGCL基因突变导致,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儿尿中升高的有机羧酸可有助于鉴别诊断,目前诊断依赖基因检测。
廖秀玲李思涛王智聪陈颖智石聪聪马艳梅肖昕郝虎
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代谢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I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遗传代谢病实验室通过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的疑似阳性10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通过包含有153个常见的IMD致病基因捕获探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阳性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并对其父母相应的位点进行检测。结果10例疑似IMD患儿,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确诊8例,包括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症3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cblB型、枫糖尿症Ⅰa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Citrin缺陷症各1例。其中有1例经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诊断为异戊酸血症的患儿,其基因检测发现1个错义突变(c.158G〉C,p.R53P)和1个同义突变(c.732C〉T,p.D244D);另外1例疑诊为Citrin缺陷症的患儿,其基因检测发现1个错义突变(c.1156G〉A,p.G386S)和1个同义突变(c.1194A〉G,p.L39SL),这2例基因检测结果在理论上尚不能确诊。10例患儿中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儿的致病突变属于自身新发生的基因突变,而其他患儿的致病突变均遗传于各自的父母。此外,高通量测序所检测的结果均经Sanger测序验证,二者结果全部一致。结论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疑似IMD的检测中结果精确,不仅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分子诊断依据,还能精准地进行疾病分型,有效地为后续临床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郝虎石聪聪吴鹰军王弘李思涛蔡尧董玛拉马艳梅肖昕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
基因筛查技术在新生儿常见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运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生儿进行常见遗传病基因检测,了解新生儿常见遗传病的发病率及相关基因致病变异的携带率和变异类型,探讨该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广东地区出生的1793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38个新生儿常见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变异致病性的解读基于《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2017)》,其中已知致病和可能致病纳入阳性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阳性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并采用计数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793例新生儿中,男978例,女815例;共筛出阳性158例,阳性率为8.81%,检测出阳性病种11种。在阳性病种中,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型41例(2.29%),Gilbert综合征或Crigler-Najjar综合征40例(2.2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33例(1.8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9例(1.06%),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18例(1.00%),线粒体非综合征型耳聋2例(0.11%),Citrin缺乏症2例(0.11%),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各1例(各占0.06%)。972例携带1个或多个基因的阳性变异位点,共涉及85种疾病,其中携带率较高的疾病为Gilbert综合征或Crigler-Najjar综合征(359例,20.02%)、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型(302例,16.84%)和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291例,16.22%),其高频变异位点为UGT1A1基因c.211G>A位点、GJB2基因c.109G>A位点和SLC10A1基因c.800C>T位点。结论广东地区新生儿常见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型、Gilbert综合征或Crigler-Najjar综合征、G6PD缺乏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病,且存在人群高频携带位点;探索性地对新生儿常见遗传病进行基因筛查,可为新生儿基因筛查的开展积累数据和经验。
郝虎周伟石聪聪李思涛马艳梅古霞熊慧刘冰清蔡尧柳国胜封志纯肖昕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新生儿筛查遗传病
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区别早产儿与足月儿血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应用串联质谱和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早产儿和足月儿血代谢产物的差异,寻找早产儿血代谢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46例早产儿(早产儿组)和55例足月儿(足月儿组)足跟末梢血液标本,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及定量软件测定血样本中氨基酸、脂酰肉碱等代谢产物水平,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早产儿和足月血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分析,并寻找重要的生物标记物。结果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血代谢谱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此模式识别过程结合代谢物得分图和权重图分析发现12个权重较大的物质,其中游离肉碱、丁二酰基肉碱、豆蔻酰基肉碱、棕榈酰基肉碱、棕榈烯酰基肉碱、十八碳酰基肉碱、十八碳烯酰基肉碱、甘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10种物质在早产儿组中降低;异戊酰基肉碱和精氨酸在早产儿组升高。结论与足月儿组相比,早产儿组具有明显不同的血代谢谱,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代谢组学分析可作为评估新生儿代谢情况的重要方法,筛选到的重要生物标记物对进一步纠正早产儿代谢紊乱、并合理补充营养具有重要价值。
吴鹰军吴时光李思涛马艳梅石聪聪刘冰清肖昕郝虎
关键词:串联质谱血标本早产儿足月儿
串联质谱联合二代测序在2万例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IMD)的发病率及诊断方法,并探讨串联质谱及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地区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出生的20000例新生儿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MS/MS)进行检测并进行遗传代谢病分析,对质谱检测结果高度提示阳性及部分疑似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0例新生儿(男10584例,女9416例)中通过MS/MS技术诊断IMD阳性40例,疑似样本45例,阴性样本19915例(其中24例临床高度怀疑IMD),进而对质谱检测阳性、疑似及临床高度怀疑IMD的109例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共检测出阳性病种17种共63例,阳性率0.315%,分别为有机酸血症25例,尿素循环障碍22例,氨基酸代谢病6例,脂肪酸氧化障碍4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例,半乳糖血症1例。结论MS/MS是新生儿IMD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而二代测序则提供了明确的分子诊断,因此,基于MS/MS及二代测序技术可为新生儿IMD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敖桢桢王静李思涛马艳梅缪涛瀚梁藻石聪聪古霞肖昕郝虎
关键词:新生儿筛查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