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波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气象
  • 6篇科普
  • 3篇气象科普
  • 1篇新中国
  • 1篇知识
  • 1篇瞬态
  • 1篇平衡态
  • 1篇普及率
  • 1篇普教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响应
  • 1篇气象防灾减灾
  • 1篇网络
  • 1篇网络科普
  • 1篇敏感度
  • 1篇教育
  • 1篇科普工作
  • 1篇科普教育
  • 1篇科普研究
  • 1篇科学可视化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局气...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王海波
  • 3篇刘波
  • 1篇张华
  • 1篇孙健
  • 1篇任珂
  • 1篇姚锦烽

传媒

  • 2篇科技传播
  • 2篇科技视界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科协论坛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阐述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的涵义和分类,从综合性科普政策法规、气象相关政策法规中的科普条款和专门气象科普政策法规三个层次研究和分析我国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的现状,总结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完善我国气象科普政策法规的提出对策。
王海波孙健邵俊年姚锦烽任珂
关键词:气象科普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建议被引量:11
2017年
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候和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重发,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超过70%属于气象灾害,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对于缓解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就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发展建议。
刘波王海波
关键词:气象科普教育防灾减灾
新中国气象科普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
2014年
气象科普工作是全国科普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并根据不同时期气象科普的工作重点、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特点,将气象科普发展划分为艰难起步、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发展5个阶段。结合发展趋势,文章最后从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等方面对气象科普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海波
关键词:气象科普
发达国家网络气象科普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6
2015年
网络科普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式。我们利用互联网,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情况,首先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网络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和经验,然后分析了我国网络气象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现状,并指出当前我国网络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网络气象科普工作实际,提出了对未来我国网络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的几点启示。
王海波徐嫩羽
关键词:网络科普气象
从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调查结果看我国气象科普工作的区域差异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结合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开展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工作,介绍了气象知识普及率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 ,同时围绕2015年和2016年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对全国各个省区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情况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气象科普工作之间的差异,探讨不同地区气象科普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刘波王海波徐嫩羽
关键词:气象
科学可视化在气象科普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气象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的科学,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单纯依靠文字和简单的图表很难向公众说清楚一些深奥的气象科学原理。科学可视化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近些年来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科学可视化技术在气象科学普及中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气象科普中发挥科学可视化的重要作用,给出具体的事例和取得的效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刘波翟劲松王海波
关键词:科学可视化气象科普
基于多源证据估算气候敏感度最新研究进展:IPCC AR6解读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第七章的内容,详细解读了基于多源证据对气候敏感度的估算,这些证据包括:过程理解、仪器记录、古气候数据和萌现约束。得到的结论是,多源证据支持平衡态气候敏感度(ECS)的中心估计值接近3℃,可能区间为2.5~4.0℃,非常可能区间为2.0~5.0℃;瞬态气候响应(TCR)的最佳估值为1.8℃,可能区间为1.4~2.2℃,非常可能区间为1.2~2.4℃。与之前历次IPCC评估报告相比,AR6关于气候敏感度的估算最为重要的创新之处为,它没有将气候模式结果当作唯一证据,而是仅仅给出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结果并与基于多源证据的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发现,CMIP6关于ECS与TCR的平均值均高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AR6的综合评估结果。相比CMIP6,AR6综合了多个证据线有效地缩小了ECS的不确定范围。
赵树云袁畅张华周喜讯刘梦婷王海波何静怡于晓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