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折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压缩
  • 1篇胸腰椎压缩性
  • 1篇胸腰椎压缩性...
  • 1篇胸椎
  • 1篇血栓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压缩性
  • 1篇腰椎压缩性骨...
  • 1篇置换术
  • 1篇入路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患者
  • 1篇疏松性
  • 1篇椎骨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吴国强
  • 2篇孙长惠
  • 2篇邹灵
  • 1篇袁拥军
  • 1篇韦明秀
  • 1篇岑建平
  • 1篇陆炯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短期和延长抗凝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短期和延长抗凝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短期抗凝组和延长抗凝组,各32例。在物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短期抗凝组患者术后口服利伐沙班7 d(10 mg/d),延长抗凝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35 d(10 mg/d)。两组在术前、术后均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以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短期抗凝组在术后第7日发现2例(6.2%)DVT,延长抗凝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DVT,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的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14日的FIB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1、7、14、21、35日的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21、35日的TAT、F1+2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延长抗凝组的TAT、F1+2均显著低于短期抗凝组(P<0.05)。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出血,两组术后引流量和皮下瘀斑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和延长抗凝在预防DVT的发生率和安全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延长抗凝时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高凝状态的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高凝状态。
吴国强邹灵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髋关节置换术抗凝
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SF-36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比较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收治11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Viper组和经椎旁内固定组各58例。其中Viper组患者给予Viper脊柱微创系统治疗,经椎旁内固定组患者给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影像学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内固定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SF-36评分。结果 (1)Viper组手术时间(91.04±16.81)min显著长于经椎旁内固定组(44.85±8.14)min,术中出血量(81.29±20.53)mL显著少于经椎旁内固定组(142.60±31.27)mL,P<0.05。(2)内固定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9.39±3.02)°,(9.41±3.07)°]较术前[(23.47±6.51)°,(23.23±6.72)°]明显减小;术后1年较术后即刻[(10.74±3.20)°,(10.83±3.27)°]显著增加(P<0.05);内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即刻(93.65±5.38)°,(93.92±6.27)°;术后1年:(86.26±6.04)°,(92.35±5.98)°]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即刻(178.93±27.49)°,(177.79±24.82)°;术后1年(169.37±22.15)°,(170.05±25.19)°]较术前显著升高[(64.75±12.13)°,(65.02±13.08)°,P<0.05]。内固定术后1年时,Viper组的伤椎前缘高度(86.26±6.04)%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92.35±5.98)%,P<0.05。(3)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37.62±10.15)和术后1年(19.04±5.86,23.84±5.71)两组患者的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57.83±11.39,58.02±10.72,P<0.05),其中Viper组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和术后1年(19.04±5.86)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即刻:37.62±10.15;术后1年:23.84±5.71,P<0.05)。(4)内固定术后1周(58.20±5.92,44.52±5.09)和术后1年SF-36评分(69.32
袁拥军孙长惠吴国强
关键词:脊椎骨折内固定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种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bal oon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三种方法院A组单边穿刺PVP组;B组双边穿刺PVP组;C组单边穿刺PKP组。三组均经皮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穿针注入骨水泥,手术前后疼痛应用视觉模拟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876例902个椎体强化均获成功,手术时间每个椎体平均35min,术后VAS(2.8±0.10)min。824例术后随访4~60个月,A组术后VAS(2.8±0.15)min;B组术后VAS(2.6±0.13)min;C组术后VAS(2.6±0.11)min;胸腰背疼痛无再发及加重,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相邻椎体未见骨折。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操作时间短,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增加脊柱稳定性,三种方法对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效果良好,但C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更加安全。
孙长惠邹灵陆炯岑建平吴国强拥军韦明秀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骨质疏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