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贤关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义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戏曲
  • 2篇中国戏曲
  • 2篇京剧
  • 1篇性别研究
  • 1篇译介
  • 1篇译介研究
  • 1篇玉簪
  • 1篇赵五娘
  • 1篇中国京剧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主义
  • 1篇女子
  • 1篇碰撞
  • 1篇琵琶
  • 1篇琵琶记
  • 1篇青楼
  • 1篇青楼女子
  • 1篇曲艺
  • 1篇曲作
  • 1篇全本

机构

  • 4篇义守大学
  • 2篇南洋理工大学
  • 2篇惠灵顿维多利...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6篇熊贤关
  • 2篇孙玫
  • 1篇肖维青

传媒

  • 4篇艺术百家
  • 1篇翻译界
  • 1篇外国语文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4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解读《琵琶记》和《白兔记》中"妻"的呈现被引量:7
2004年
《琵琶记》和《白兔记》在明清两代广为传唱,屡经刊刻。在这两部关乎家庭和婚姻的剧作中,两位妻子赵五娘和李三娘的呈现,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视野来观照赵五娘和李三娘,围绕赵五娘克己行孝、李三娘拒绝改嫁和两剧中"一夫二妻"团圆结局等问题,探讨了《琵琶记》和《白兔记》中关于妻子的呈现。此外,考虑到戏曲文本非凝固的性质特征,本文也选取《琵琶记》和《白兔记》代表性的版本进行对照,以观察其对赵、李呈现的某些影响。
孙玫熊贤关
关键词:赵五娘女性主义性别研究
两百余载薪火旺 新凤又胜老凤声——中国京剧的译介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宝,要让世界了解、接受和欣赏,离不开京剧译介以及相关的翻译研究。文章通过梳理中国京剧的译介历史,提出了中国京剧译介的多元多维之途——既包括英语京剧的改良实验,也包括传统字幕译配和配音戏曲,还包括综合性的文本翻译。作者借助西方戏剧翻译理论中的"可表演性"原则,重点分析和探讨了英语京剧的特点、优势以及局限性。就戏曲的译介效果而论,英语京剧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总之,政府引导、商业运作加上学界关注,国内积极"译出",配合国外主动"译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流光溢彩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可能最全面、最生动、最直观、最真切地展现在国外观众和读者面前。
肖维青熊贤关
关键词:戏曲艺术京剧
目标导向文本和副文本:《西厢记》三个重译本比较研究
2020年
《西厢记》名列世界三大古典名剧之一(Xu,2008,p.26),其经典地位吸引了众多的译者,令其他中国戏曲作品望尘莫及。本文将分析近二十多年来三个重要的英译本,分别是美国屈指可数的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1995)、中国文学翻译巨匠许渊冲翻译的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2000/2008)和任教新加坡的戏剧导演沈广仁翻译的The West Wing:A Renaissance Production with Modern Music and Dance(2008a)。第三本译作可以说是舞台表演的第一部符际翻译作品。这四位重译者在原来翻译的基础上弘扬了这本戏剧的特定价值观,这在他们文本、副文本以及源文本选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奚如谷和伊维德在翻译过程中强调语义对等,忽视了原文的舞台目的。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努力传达中国古典文学的典雅,背离了原文杂剧典型的口语化特征。沈广仁译本模仿原著的音乐性,迎合观众口味,造成舞台剧本语言失真。本文批判性地分析对比《西厢记》三个重译本及其功能性副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希望此类研究能够有助于揭示单一重译本可能遗漏或忽略的原文之丰富内涵和含蓄表达。
熊贤关
关键词:《西厢记》重译中国戏曲
跨文化戏曲翻译:交流、转化与回应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多媒体翻译的兴起,戏剧翻译已逐渐受到关注。然而,专注于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戏曲翻译研究仍不多见。本文从以演出为导向的舞台翻译出发,审视中国戏曲的域外英文演出;探讨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为联系标的文化与观众,戏曲翻译所呈现的不同程度的转化,进而讨论本土媒体与学者对此转化的回响与接受度。鉴于戏曲英译与演出的高难度,其中有效个案屈指可数。本文聚焦于在中国有「洋贵妃」之称、长期在夏威夷大学执导其英译京剧的魏莉莎,并将其2010年在夏威夷公演的京剧《白蛇传》与其学生沈广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导的昆曲《西厢记》(2008年在新加坡公演并到上海演出)作一比较,着重检视戏曲翻译中最具挑战的唱词翻译。除了援引戏剧翻译的理论,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轴,讨论译者/导演如何在观众取向的舞台翻译中转化文本暨舞台的视听性,以达到最佳关联与情境效果。此讨论结合译者/导演之目的及其归化、异化与补偿策略之运作。继而联结标的与源语文化/观众的期待视野,进一步探讨本土对魏与沈之跨文化交流演出实践的回应以及未来戏曲翻译之走向。
熊贤关
接触·碰撞·融合——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扼要回顾了中国戏曲在海外,主要是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并且透过具体的例证分析,讨论了从接触到碰撞再到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国戏曲在西方所产生的在其母国所不曾有过的种种变异和景观。
孙玫熊贤关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作品
晚明剧作中的青楼女子——略论《西楼记》、《红梨记》和《三生传玉簪记》被引量:2
2002年
晚明社会 ,一方面强调女性的绝对忠贞 ,另一方面娼妓业却空前发展 ,究其实质 ,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都是以牺牲女性利益使男性得益 。
孙玫熊贤关
关键词:晚明社会青楼女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