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昌
- 作品数:3 被引量:7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基于MaxEnt模型和综合模型的模拟分析被引量:37
- 2016年
-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植被分布及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最大熵模型(Max Ent)评价了气候因子的重要性,进而模拟了1961—2010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地理分布,同时应用综合模型模拟了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研究表明,湿润指数(MI)、年降水量(P)、最暖月平均温度(Tw)和最冷月平均温度(Tc)是决定草原植被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1961—2010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布面积分别减少了5%、1%和62%,草原面积整体减少了11%,预示着草原向着荒漠化的方向发展。降水是决定内蒙古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 叶永昌周广胜殷晓洁
-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净第一性生产力
- 东莞大岭山村边自然次生林群落种群时空格局及其动态特征
- 对东莞大岭山村边自然次生林(俗称"风水林")1、hm2样地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分析表明,村边林群落的组成种类复杂,个体数量极多,样地内DBH≥3cm的乔木种类有56种1、085株,而群落总个体数达167 821株,平均密度...
- 刘颂颂叶永昌朱剑云曹洪麟莫罗竖陈裕喜李年生
- 关键词:次生林种群结构动态特征
- 文献传递
- 1961-2013年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及变化被引量:41
- 2015年
-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71个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选取了"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项目提出的57个极端指数中的8个核心指数,分析和揭示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东北三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年和四季的高温阈值、低温阈值与最长热浪天数均随时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霜冻日数随年际表现为下降趋势;2东北三省西南地区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北部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同时北部亦是年和春、秋霜冻日数的高值分布区,且高温热浪的天数相对较长(高温热浪的季节);3年和秋季强降水阈值随时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春、夏和冬季强降水阈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夏、冬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亦随年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秋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持续干期呈现下降趋势,夏季呈现上升趋势;4东南部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夏季与春季、秋季为极端降水事件易发的季节,极端事件增多,且向西部蔓延。年与四季的持续干期的分布均呈现西长东短的特点。
- 李洋王玉辉吕晓敏叶永昌汲玉河
- 关键词: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