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永利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增温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全球变暖
  • 1篇全球变暖背景
  • 1篇环流
  • 1篇旱地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半干旱
  • 1篇干旱半干旱地...
  • 1篇干旱半干旱区
  • 1篇干旱地区
  • 1篇干旱区
  • 1篇半干旱
  • 1篇半干旱地区
  • 1篇半干旱区
  • 1篇变暖
  • 1篇大气环流

机构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篇何永利
  • 1篇齐玉磊
  • 1篇黄建平
  • 1篇冉津江
  • 1篇季明霞
  • 1篇管晓丹

传媒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冷季快速增温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中国713个观测站均一化的月平均温度资料,详细分析了近55年中国温度变化的季节性及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冷季增温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增温现象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快速增长,21世纪初增温变缓,其中干旱半干旱区的年均增温速率是湿润半湿润区的1.7倍。季节性特征为冷季增温速率是暖季的1.9倍,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增温速率较大,都超过了0.3℃·(10a)-1,其中青藏高原、内蒙古中部、东北和华北增温尤其显著,湿润半湿润区的冷季增温相对较慢,其中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增温较慢。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温度在1986年左右发生显著暖突变,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表明,极涡强度减弱、东亚大槽和欧洲浅槽变浅、极地冷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气旋性异常环流和东部地区的异常东南气流都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区冷季的快速增温。
冉津江季明霞黄建平管晓丹齐玉磊何永利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突变分析大气环流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浪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采用基于事件的识别算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数据集,对1979-2018年的海面温度数据进行识别,探讨海洋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事件的识别算法更具优越性,去除了许多小面积的噪声.事件算法检测到的海洋热浪事件数为6 287次,平均单次事件发生面积为2.17×10^(6)km~2.海洋热浪事件的频率随时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达到27.35次/10 a;持续时间、年事件总面积、平均单次事件面积略有上升,分别为0.22 d/10 a、1.07×10^(8)km~2/a、1.94×10~5km~2/a,海洋热浪的强度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太平洋发生海洋热浪事件的平均年总面积、单次事件面积、频率均最大,印度洋的增长幅度最大,大西洋次之.春、秋季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与总面积最大,但夏季的增长幅度最大.
夏子涵何永利季飞王小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