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薇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就业
  • 3篇就业能力
  • 3篇可就业能力
  • 3篇高校
  • 3篇高校毕业
  • 3篇高校毕业生
  • 3篇毕业生
  • 2篇课程
  • 2篇课程设置
  • 1篇动机
  • 1篇信念
  • 1篇信念教育
  • 1篇入党
  • 1篇入党动机
  • 1篇失业
  • 1篇失业问题
  • 1篇拼爹
  • 1篇现实主义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刘薇
  • 3篇鲍威
  • 1篇王玮

传媒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北京教育(德...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考...
鲍威刘薇
关键词:可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课程设置
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2016年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考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内涵,并分析高校课程设置、学生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鲍威刘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9
2016年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考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内涵,并分析高校课程设置、学生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⑴沟通能力、专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内涵的三大核心要素;⑵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基础性、系统性取向在直接促进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同时,通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间接的促进作用。
鲍威刘薇
关键词:可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课程设置
“脑残”、“拼爹”与“现实主义”——试议“90后”大学生的被标签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被引量:1
2011年
"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被冠以"脑残"、"拼爹"、"现实主义"等标签,尤其在"现实主义"方面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入党动机的现实性、活动参与的功利性等问题。加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理"服人、以"形式"吸引人、以"精致化"关注人、以"开放"的态度待人、以"服务"的理念凝聚人。
王玮刘薇蒋佩雯
关键词:标签化入党动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