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作品数:7 被引量: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北省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石油降解复合菌群构建及降解性能研究 2016年 为有效降解环境中的石油污染,在现有可降解石油的菌株中筛选出了高效石油降解菌:赤红球菌、GP3A、鞘氨醇杆菌以及无色杆菌,通过细菌相互组合构建出26个复合菌群,其中赤红球菌、鞘氨醇杆菌以及无色杆菌三株细菌组合对石油降解率最高,达到70.32%。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三株细菌最优比例为,赤红球菌∶鞘氨醇杆菌∶无色杆菌=2∶1∶2。该石油降解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是培养基温度35℃,初始培养pH值7.0,石油浓度为5%,降解率达到77.12%。 邢清朝 王慧 程辉彩 孙绍永关键词:石油 降解率 厌氧产乙酸菌株ZY-3的筛选、鉴定及产酸条件 被引量:3 2016年 为筛选高效厌氧水解产乙酸菌,将其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强化产乙酸菌群的产乙酸作用,提高消化效率。采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以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高效产乙酸菌,经生态学、生理生化、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的发酵产酸特性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厌氧水解产乙酸菌ZY-3,经鉴定为双酶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该菌株在以麦芽糖为碳源、初始pH值为7.5、30℃温度下培养12 h,乙酸产量最高达1 346.7 mg/L;在添加0.4 mol/L NaCl的发酵培养基中可正常生长且产酸量较0、0.2 mol/L NaCl处理增加,高达1 588.7 mg/L。菌株ZY-3产酸能力强,发酵性能稳定,还能利用丙酸盐发酵产乙酸,对加速乙酸转化、防止丙酸积累、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习彦花 张丽萍 崔冠慧 王慧 邢清朝 王雅娜 程辉彩关键词:活性污泥 一种提高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厌氧发酵效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厌氧发酵效率的方法,其包括厌氧发酵步骤,在所述厌氧发酵步骤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进行培养的步骤。以头孢菌素C药渣为例,增加培养步骤后,沼气产率提高50%以上,该方法还可以... 程辉彩 习彦花 张丽萍 王慧 何强 王宏伟 崔冠慧 张根伟 尹淑丽 刘洪伟文献传递 一种提高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厌氧发酵效率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厌氧发酵效率的方法,其包括厌氧发酵步骤,在所述厌氧发酵步骤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含孢子体抗生素药渣进行培养的步骤。以头孢菌素C药渣为例,增加培养步骤后,沼气产率提高50%以上,该方法还可以... 程辉彩 习彦花 张丽萍 王慧 何强 王宏伟 崔冠慧 张根伟 尹淑丽 刘洪伟文献传递 头孢菌素菌渣中温厌氧资源化处理 被引量:6 2016年 文章以头孢菌素C菌渣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基本理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厌氧发酵液中氨氮含量、产气量、p H值、抗生素残留等指标,评价中温(37℃±1℃)条件下不同料液浓度头孢菌素菌渣的可生化性及无害化问题,为头孢菌素菌渣的有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TS≥3.0%时,系统中VFA含量过高,p H值过低,发生酸抑制现象,发酵没有启动成功。TS为1.5%~2.5%时,随着有机负荷增大,沼气累积产气量增加,甲烷含量与常规原料相一致。当TS为2.0%,菌渣VS去除率为48.0%,产率达319.8 m L·g-1TS;当TS为2.5%,菌渣VS去除率为42.4%,产率达263.1 m L·g-1TS;发酵后沼渣中没有检测到抗生素残留,说明通过中温厌氧消化处理的方法无害化、能源化处理抗生素菌渣是完全可行的。 王慧 习彦花 崔冠慧 张丽萍 邢清朝 程辉彩 王宏伟关键词:料液浓度 潭江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2011年3月和7月调查了潭江各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以多样性为评价指标,评估水质状况,并建立了潭江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潭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底栖动物共计29种.经过指标筛选,建立了适合潭江的B-IBI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多样性指数、种类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螺类占软体动物百分比.完整性评级结果与样点污染情况及生境有关.完整性评级为高、好、适度、差和恶化的样点分别为5个、3个、4个、5个和3个.夏季潭江健康状况要好于春季. 王宏伟 邢清朝 李开明 王慧 赵文博关键词:底栖动物 完整性 多样性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华北平原极端气温指数评估和预测 被引量:12 202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预估未来气候情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准确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该文基于华北平原54个气象站的气候观测资料及CMIP6中20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在4个气候情景下的未来气候预测数据,计算9种代表性极端气温指数,利用独立权重均值法(IWM)对多GCMs预测结果进行集合平均,旨在揭示华北平原历史(1971-2010年)和未来(2061-2100年)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基于IWM方法获得的多模式集合平均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算术平均法,能更好地反演历史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极端高温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将显著降低;极端气温指数(DTR除外)在历史和未来时期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高辐射强迫情景(SSP585)下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幅最大,空间差异最显著。 王慧 肖登攀 赵彦茜 柏会子 张可慧 唐建昭 刘剑锋 郭风华 刘德立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模式 统计降尺度 华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