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引凤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大肠
  • 2篇肿瘤
  • 2篇腺瘤
  • 2篇肠腺
  • 2篇肠肿瘤
  • 2篇大肠腺瘤
  • 2篇大肠肿瘤
  • 1篇血清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硬变
  • 1篇治疗便秘
  • 1篇透明质酸
  • 1篇前胶原
  • 1篇染色
  • 1篇染色研究
  • 1篇中医
  • 1篇中医药
  • 1篇中医药疗法

机构

  • 6篇山西医学院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太原钢铁(集...

作者

  • 6篇徐大毅
  • 6篇耿引凤
  • 2篇袁瑞香
  • 2篇李亮成
  • 1篇梁勇
  • 1篇任志刚
  • 1篇耿韶
  • 1篇安子元
  • 1篇王大俊
  • 1篇刘桂卿
  • 1篇刘小丽
  • 1篇王建春

传媒

  • 2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柳氮磺吡啶栓治疗100例溃疡性结肠炎
1992年
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近年有所增高,疗效尚欠满意。本组100例U.C用自行研制的柳氮磺吡啶(SASP)栓治疗,每粒含SASP 0.5g,治疗量1~1.5g/d,维持量0.5g/d,未发现不良反应。近期治愈率为48%,好转47%,总有效率95%。其疗效与药物直接在结肠内缓慢弥散有关,且直接给药减少了对胃刺激,血浓度低,故无副反应,可做为目前治疗U.C的首选药物。
徐大毅耿引凤王大俊耿韶陈太钢袁瑞香马文运任晋斌
关键词:柳氮磺吡啶栓结肠炎溃疡性
大肠腺瘤455例恶变因素分析被引量:6
1995年
自1984-1993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3573例,检出大肠腺瘤455例(12.7%),其中55例发生恶变(12.1%),现将腺瘤恶变有关因素做一分析。
耿引凤李亮成安子元任志刚徐大毅
关键词:大肠肿瘤腺瘤病理
大肠癌的特殊染色研究
1993年
本文以HID/AB(pH 2.5)染色、PAT/KOH/PAS染色和CEA染色方法研究了73例大肠组织,其中慢性结肠溃疡14例,肠息肉25例,肠癌17例和正常肠粘膜17例。结果在HID/AB(pH 2.5)染色、PAT/KOH/PAS染色和CEA染色中,肠癌分别表现蓝色,紫色和深棕色,正常肠粘膜分别表现黑色、红色和无棕色,肠息肉特别是伴不典型增生者染色倾向于癌肿,慢性结肠溃疡染色虽异于正常肠粘膜,但与癌肿不同。本文认为三种染色有两种以上阳性者应考虑恶变。
梁勇徐大毅耿引凤
关键词:大肠癌大肠息肉
大肠癌和腺瘤组织GST-π的肿瘤标志研究
1991年
应用GST-π抗体的PA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85例大肠癌组织内GST-π活性,总阳性率为88.2%,并在各型癌组织内GST-π的阳性率均较高。视为癌前病变的异型增生腺瘤34例,包括轻度14例、中度8例和重度12例,GST-π的阳性率分别为43%、62.5%和91.7%,提示随腺瘤异型增生的加重而GST-π阳性率增高。腺瘤癌变9例,GST-π的阳性率高达100%。结果表明,GST-π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一项新的较灵敏的指标。
袁瑞香刘桂卿刘小丽徐大毅耿引凤王建春
关键词:大肠肿瘤大肠腺瘤肿瘤标志GST
通便康治疗便秘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被引量:5
1996年
将100只小白鼠分5组,分别灌入相当于成人1次剂量、1/2次剂量之通便康、麻仁滋脾丸及生理盐水,结果证实通便康通便效果显著优于麻仁滋脾丸。便秘患者104例每次口服通便康1支, 2次/d,治疗便秘有效率 93. 3%,疗效比对照组(果导及麻仁滋脾丸)高,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明显差异。
李亮成耿引凤张东友徐大毅任晋斌王晓凤马文远
关键词:便秘中医药疗法
血清Ⅲ型前胶原与透明质酸诊断肝硬变被引量:5
1996年
血清Ⅲ型前胶原与透明质酸诊断肝硬变耿引凤徐大毅房晓芬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01主题词肝硬化/血液透明质酸/血液溶胶原/血液肽碎片/血液Subjectheadingslivercirhosis/bloodhyaluronicac...
耿引凤徐大毅房晓芬
关键词:肝硬变前胶原透明质酸血清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