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其对药物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对房颤患者药物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入院的房颤患者94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61.79±0.79)岁。选取同期住院既往无房颤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28例为对照组。将房颤患者依据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63例),持续性房颤组(31例)。检测入选者CRP和PCT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RP、PCT对房颤、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药物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CRP、PC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CRP和PCT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房颤患者CRP水平与PCT呈正相关(r=0.465,P<0.01)。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组为77.78%,持续性房颤组为51.61%。PCT诊断房颤、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药物复律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79、0.73,CRP诊断的AUC为0.72、0.71、0.62。结论房颤患者CRP和PCT升高,其检测对预测房颤患者药物转复成功有一定价值。
- 刘爽崔卫正韩莎莎王鑫杨超李宵任亮李爱军魏晓翠刘家燕
- 关键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房颤药物复律
- 银杏内酯B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银杏内酯B(15、30、60 mg/kg)组与维拉帕米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各20只;手术前2 h腹腔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持续灌注Krebs-Henseleit液(K-H液),模型组、银杏内酯B各剂量组和维拉帕米组平衡灌注20 min后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后行各指标检测。测定冠脉流出液心肌酶活性;TTC染色测定心脏组织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变;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心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心肌组织ATPase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B 30、60 mg/kg组和维拉帕米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脏组织梗死面积显著降低(P<0.01),心脏组织病变明显改善,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室舒张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in))均显著升高且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05或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Na^(+)-ATPase、Ca^(2+)-ATPase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改善ATPase活力而对大鼠离体心脏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 柴丽娜杜蕊张艳艳孙莹莹梁卫章栾绍华关连颖任亮刘津军
- 关键词:银杏内酯B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ATPASE
- NT-pro BNP水平与CVP监测对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研究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对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机械通气时对患者的NT-proBNP和CVP进行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分为:观察组(n=102),即NT-proBNP≤500pg/mL,CVP≤15cmH2O;对照组(n=98),即NT-proBNP>500pg/mL,CVP>15cmH2O。对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进行统计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撤机后NT-proBNP、CVP、呼吸频率、用力肺活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血pH值、PaO2、PaCO2分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87.25%(89/102),对照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68.37%(67/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撤机后的NT-proBNP、CVP、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用力肺活量则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通过NT-proBNP、CVP水平进行联合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作为撤机的辅助判断指标。
- 任亮崔卫正韩莎莎
- 关键词:机械通气N端脑钠肽前体中心静脉压
-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的临床研究
- 刘博王玉梅王涛任亮梁伟周少英阚敏宸尹清臣颜廷启王晓丽石彦科孙江江徐帅贾海栋杨龙龙张桂东
- 该研究以胃癌行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肠外营养7天以上,经口进食流食后停用肠外营养。治疗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癌营养支持治疗
- 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 2019年
- 探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方法。最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R、RR、PaO2、PaCO2 等指标水平、治疗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HR、RR、PaO2、PaCO2 等指标水平均较高,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8.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两者相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死亡率为6.7%,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0,两者相比较,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中,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方法,患者的HR、RR、PaO2、PaCO2 等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死亡率进一步降低,临床上可大力使用。
- 任亮
-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并基于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通路探讨其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16):正常(Normal)组、模型(Model)组、TanⅡA(5 mg/kg)组、TanⅡA(5 mg/kg)+AG490(JAK2抑制剂,5 mg/kg)组和Tan IIA(5 mg/kg)+C-A1(JAK2激动剂,50 mg/kg)组。除Normal组外,其他4组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溶液(MNNG,0.04 g/mL)自由饮联合雷尼替丁灌胃、饥饱失常饮食的综合法构建CAG大鼠模型。各组分别每日1次连续给药治疗12周后,中性红清除法检测胃黏膜血流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及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萎缩评分,TUNEL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状况并计算凋亡指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胃黏膜JAK2/STAT3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Model组相比,TanⅡA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血清GAS水平、血浆MT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胃黏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萎缩评分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JAK2、STAT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激活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Cas-3)、C-Cas-9蛋白表达量及p-JAK2/JAK2、p-STAT3/STAT3、胞核核因子-κB(NF-κB)p65/胞浆NF-κB p65表达比值明显降低(P<0.05)。AG490能够明显增强TanⅡA对CAG大鼠各检测指标的调控作用,C-A1则能够明显逆转TanⅡA对CAG大鼠各检测指标的调控作用(P<0.05)。[结论] TanⅡA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活化及NF-κB核转位,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减轻CAG大�
- 任亮王丽斌张敏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炎症凋亡
- 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 2019年
- 研究分析对急性颅脑损伤采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39例,采用CT检查技术,研究组为39例,予以核磁共振检查技术,比较两组临床诊断准确率以及各损伤部位检出情况。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87%),高于参照组临床诊断准确率(79.48%),同时研究组各个损伤部位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核磁共振以及CT检查技术,有着十分优异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张敏任亮
- 关键词: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