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SHH信号通路的激活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为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激活剂,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purmorphamine,PM)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动物中小鼠身体的协调能力、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7只C57BL/6J雄性8周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PM组、MPTP组、PM+MPTP组,使用腹腔注射1-methyl-4-phenyl 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制作小鼠的帕金森病模型。应用悬杆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别检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形态、数目,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形态以及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悬杆实验显示:在预处理PM 24 h后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中,与MPTP组相比,PM+MPTP组小鼠后爪抓到横杆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与control组相比,MPTP组中小鼠后爪抓到横杆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2)TH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TH+DA能神经元染色很深,胞体密集,突起明显;与control组相比,MPTP组TH+DA能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细胞质着色变浅,突起变短或者消失(P<0.01);与MPTP组相比,PM+MPTP组TH+DA能神经元不仅使损失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且细胞质染色变深,突起有所增多(P<0.01)。(3)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control相比,MPTP组小胶质细胞变大、形态不规则、突起变粗;与MPTP组相比,PM+MPTP组小胶质细的胞体形态较小,突起呈现细长较多。(4)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PTP组TNF-α和Iba1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MPTP组对比,PM+MPTP组表达的TNF-α和Iba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PM可改善PD模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水平有关。
- 洪乐鹏汪光亮王迪王智明邵帅
- 关键词:帕金森病炎症小胶质细胞小鼠
- NGF联合b-FGF对胚胎大鼠隔区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诱导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隔区来源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胎鼠大脑隔区来源NSC,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其Nestin、GFAP、β-TubulinⅢ表达,对其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将神经球分为对照组、NGF组(NGF 50 ng/mL)及NGF联合b-FGF组(NGF 50 ng/mL,并逐渐撤除bFGF)诱导分化7 d,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β-TubulinⅢ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1)胚胎大鼠隔区来源神经干细胞,通过含EGF及b-FGF的无血清培养可获得大量Nestin阳性神经干细胞球,撤除丝裂原因子EGF及b-FGF后,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自分化为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及β-TubulinⅢ阳性神经元;(2)对照组、NGF组(NGF 50 ng/mL)及NGF联合b-FGF组β-TubulinⅢ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1.80±2.81)%、(38.04±3.86)%、(50.01±7.65)%,后两组神经元分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NGF联合b-FGF组神经元分化率高于NGF组(P<0.05)。结论胚胎大鼠脑隔区可分离培养出Nestin阳性NSC,并可自分化为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及β-TubulinⅢ阳性神经元;NGF可体外诱导隔区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在逐渐撤除bFGF条件下,NGF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更佳。
- 朱清陈艳龙大宏杨丹迪徐丽萍王迪
- 关键词:隔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
- 阻断SHH信号通路对胶质细胞炎性激活的实验研究
- 本实验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恶性胶质瘤细胞系LN229细胞株建立胶质细胞炎性激活的模型,观察在SHH通路阻断剂cyclopamine阻断SHH通路的情况下,LN229细胞激活及炎症...
- 王迪
- 文献传递
- Purmorphamine对帕金森病炎症细胞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探讨Shh信号通路激活剂,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Purmorphamine,PM)对帕金森病炎症细胞模型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Peli1等的表达,以及对PC12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别检测了细胞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脂多糖(LPS)组、PM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BV2细胞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LPS组相比,PM+LPS组PC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2)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24 h组TNF-α、IL-1β、Peli1的表达显著升高,LPS-4 h组Smo和Gli1的表达显著升高,而LPS-24 h组TRAF3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PM-24 h组的Smo、Gli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LPS组相比,PM+LPS组BV2细胞TRAF3的表达显著升高,而炎症因子TNF-α,IL-1β,Peli1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由此我们推测:PM可提高炎症因子作用下PC12细胞的存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TRAF3的表达有关。
- 洪乐鹏汪光亮王迪王智明邵帅
- 关键词:帕金森病BV2细胞PC12细胞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