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清
  • 3篇急性
  • 2篇血管
  • 2篇他汀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伐他汀
  • 2篇阿托
  • 2篇阿托伐他汀
  • 1篇动脉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性认知功...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技术
  • 1篇血清HCY
  • 1篇血清炎性因子

机构

  • 6篇江汉大学附属...
  • 3篇江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吴丹
  • 6篇邓立军
  • 4篇欧阳存
  • 3篇欧阳方
  • 3篇张淑琴
  • 3篇朱春丽
  • 3篇彭一鹏
  • 2篇魏进
  • 1篇范恒
  • 1篇王书新
  • 1篇胡昉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参皂苷Rb1通过AKT/GSK-3β/NFAT途径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PC12毒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索人参皂苷Rb1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加入0、2.5、5、10、15、20、50μmol/L硫化砷后观察细胞的损伤情况,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培养基内加入5、10、20μmol/L人参皂苷Rb1,采用磺酰罗丹明B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ATP试剂盒荧光素酶法测定其对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2′,7′-二氯四氟乙烷双乙酸盐探针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细胞色素C(Cyt 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硫化砷对PC12细胞有损伤,且随着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损伤越严重;硫化砷可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人参皂苷Rb1对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硫化砷可降低PC12细胞内的ATP含量,增加ROS的含量;人参皂苷Rb1可增加ATP的含量,降低ROS的含量,加强细胞代谢。硫化砷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提高(P<0.01);人参皂苷Rb1干预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其可能是通过调节AKT/GSK-3β/NF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邓立军吕育玲吴丹
关键词:人参皂苷RB1嗜铬细胞瘤细胞
UPDRS评分对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 探究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评分对帕金森病(PD)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PD患者216例,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问卷的调查模式,统计患者发病年龄、受教育年限、不和谐家庭关系、用药情况、治疗时间间隔、运动情况、合并PD非运动症状等非药物因素,由未参与诊疗的神经专科医师进行UPDRS评分,根据治疗后UPDRS评分分为≤50分组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药物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患者UPDRS评分影响.结果 UPDRS评分≤50分组的发病年龄、治疗时间间隔及不和谐家庭关系和合并PD非运动症状比例均明显低于UPDRS评分>50分组(P<0.05),受教育年限、规范化用药和规律运动比例均明显高于UPDRS评分>50分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受教育年限、不和谐家庭关系、用药情况、治疗时间间隔、运动情况及合并PD非运动症状均是UPDRS评分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增加、受教育年限较低、家庭情况欠佳、用药不规范、治疗时间间隔过长、缺乏运动及合并PD非运动症状等均是治疗PD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避免非药物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疗效.
张淑琴吴丹欧阳存魏进
关键词:UPDRS评分帕金森病疗效影响因素
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神经功能缺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4周并统计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血清IL-6、IL-8和TNF-α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双抗血小板疗法具备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立军张淑琴魏进吴丹丁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神经功能缺损血清炎性因子
HO-1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对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正>目的与背景脑出血后继发的脑组织损伤是影响预后、转归的关键因素,而炎性因子及自由基的瀑布式产生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起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血红素加氧酶-1(HO-1)广泛在中枢神经细胞(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是N...
吴丹
文献传递
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后适应处理(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月—2015年6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RIPC。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促炎因子(INFγ、TNF-α、IL-18以及IL-8)和抗炎因子(IL-13、TGFβ以及IL-4)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102.7±22.8)pg/ml vs.(61.3±12.1)pg/ml,t=2.335,P=0.013]和IL-18[(37.7±5.4)pg/ml vs.(14.3±3.7)pg/ml,t=2.247,P=0.016]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IL-13水平[(15.9±3.6)pg/ml vs.(52.2±4.1)pg/ml,t=2.300,P=0.014]上升,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RIPC与△TNF-α(r=0.641,P<0.05)、△IL-18(r=0.687,P<0.05)以及△IL-13(r=0.732,P<0.05)呈正相关。结论 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炎/促炎系统,可能是潜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邓立军王书新
关键词:促炎因子抗炎因子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对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34例,按脑梗死影像学分型分为中梗死组52例,小梗死组4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39例,3组均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画钟测验(clock drawing test,CDT)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中梗死组MMSE评分[(22.78±3.22)分]、CMS评分[(67.98±10.17)分]、VFT评分[(12.30±3.75)分]、CDT评分[(2.67±0.81)分]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26.02±2.88)、(72.16±11.17)、(16.30±4.47)、(3.25±0.65)分](P<0.05),小梗死组MMSE、CMS、VFT、CDT评分[(24.48±3.81)、(68.85±10.01)、(14.15±2.70)、(2.99±0.75)分]与中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额叶、颞叶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基底节区、顶叶和枕叶(P<0.05),基底节区梗死灶MMSE、CMS评分低于顶叶和枕叶(P<0.05),额叶梗死灶VFT、CDT评分低于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区MMSE、CMS、VFT、CDT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灶大小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中、小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有关,额、颞叶梗死者认知功能受损明显,其次为基底节区梗死和顶、枕叶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与梗死部位无关。
朱春丽欧阳存彭一鹏欧阳方魏从兵邓立军吴丹胡昉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记忆量表画钟测验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cy、NSE、UA、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5
2017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给予治疗28d。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NSE、UA、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Hcy、NSE、UA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NSE、UA及hs-CRP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的以上各血清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患者的以上各血清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Hcy、NSE、UA、hs-CRP及炎性因子水平。
张淑琴范恒邓立军吴丹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高敏反应蛋白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为AIS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2017年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10例,根据大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脑部大动脉狭窄情况分为正常组109例和狭窄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发生情况、血压)、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钙及血清Cys C、C反应蛋白(CRP)、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Cys C水平与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发生率、收缩压及血清CRP、尿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舒张压、血钙及血清Cys C、肌酐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 C水平是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OR=2.333,95%CI(2.319,2.346),P<0.05]。结论血清Cys C水平是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血清Cys C水平升高可导致AIS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发生风险升高。
邓立军丁辉燕吴丹
关键词:卒中胱抑素C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