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宝童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2篇手术
  • 2篇缺血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二尖瓣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磁共振
  • 1篇心血管磁共振...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胸部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6篇李宝童
  • 4篇孙寒松
  • 2篇袁昕
  • 2篇杨研
  • 2篇杨滔
  • 2篇武恒朝
  • 2篇张兴
  • 1篇赵世华
  • 1篇王巍
  • 1篇赵仁贵
  • 1篇陆敏杰
  • 1篇吕兵
  • 1篇陶永忠
  • 1篇刘洋
  • 1篇吴旌
  • 1篇钟斌
  • 1篇罗晓康

传媒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时机探讨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手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寻找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30 d死亡情况及心肌梗死位置进行分组,分别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以及不同心肌梗死位置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寻找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对术后死亡预测的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分组,依此寻找最佳手术时机。结果:总体术后30 d死亡率为7.14%,3年生存率91.20%,5年生存率87.80%,估算平均生存时间(147.25±5.94)个月。死亡组(n=8)较生存组(n=104)年龄大,女性患者比例高,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更短(P均<0.05)。前壁心肌梗死组(n=86)较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组(n=26)术后30 d死亡率高(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较短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年龄、女性、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是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风险预测因素。ROC曲线截断值为37.04 d,相较于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 37 d的患者,间隔≤37 d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更高(3.45%vs. 20.69%,P=0.044),中期随访平均生存时间更短[(156.56±4.69)个月vs.(120.53±14.10)个月,log-rank P=0.001],不过进行倾向性匹配后两者生存曲线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138.59±13.01)个月vs.(124.96±13.91)个月,log-rank P=0.331]。结论:对积极治疗反应良好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应首选延期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发作37 d后为延期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
鞠帆袁昕李宝童罗晓康武恒朝杨滔孙寒松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手术时机
12例金属碎片射入胸部手术处理
2016年
对12例胸部金属异物患者术前行胸部X线检查(或同时行胸部CT检查),分别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顺利取出异物,胸部创口及手术切口甲级愈合,随访4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李宝童陶永忠吕兵钟斌吴旌刘洋赵仁贵
关键词:胸部损伤手术
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应激性心肌病持续性室壁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总结应激性心肌病持续性室壁瘤患者经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应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室壁瘤患者接受左心室成形术临床数据,对术前及术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对预后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入组患者15例,其中女性10例(66.6%),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和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且室壁瘤病史均超过3个月,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或急性斑块破裂的冠状动脉造影证据,术前的LVEF为(45.7±6.7)%,血清NT-proBNP为(8739.25±7282.82)ng/L,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成形术,出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消失,LVEF提升至(57.6±7.4)%,NT-ProBNP下降至(823.4±472.5)ng/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10年,随访过程中无死亡事件发生,无复发病例。结论:应激性心肌病致持续性室壁瘤较为罕见,经外科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后,室壁瘤消失,心功能改善,预后好。
张兴杨研王巍李宝童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
瓣下结构成形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2021年
目的:研究瓣环及瓣下结构成形技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的机制,探讨应用瓣下结构成形技术的必要性。方法:使用AUTOCAD软件仿真模拟Carpentier IIIb型以及CarpentierI型IMR的病变特点,进一步分析瓣环成形术及瓣下结构成形术治疗IMR的效果。结果:单纯使用瓣环成形术能够治愈Carpentier I型IMR;对于后乳头肌严重移位的Carpentier IIIb型IMR,当后乳头肌位移超出临界值时,单纯使用瓣环成形术可以促进前后瓣叶对合、缓解返流严重程度,但不能有效治愈返流,同时会加重后叶栓系;对于乳头肌轻度移位的Carpentier IIIb型IMR,相对于传统的瓣环成形术,应用“瓣环与瓣下结构一体成形”的治疗方式可以避免对“小型号成形环瓣环成形”技术的依赖。结论:应重视瓣下成形技术在IMR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李宝童赵越鞠帆孙寒松
关键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术瓣下结构
瘢痕心肌对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瘢痕心肌对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本院成人外科中心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134例,术前行延迟钆强化心脏MRI(LGE-CMR)检查,用国际通用的17节段分析法评估患者的瘢痕心肌以及心室功能。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恢复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最终128例患者纳入分析。CABG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有27例(心血管事件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101例(无心血管事件组)。对影响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运动不良节段数、室壁运动评分、受累心肌节段数、瘢痕心肌节段数、延迟钆强化(LGE)总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均是影响患者CABG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瘢痕心肌节段数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72,95%CI:1.312~4.288,P=0.004)。ROC曲线分析显示,瘢痕心肌节段≥6个时,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瘢痕心肌节段≥6个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95.0%(AUC=0.926,P<0.001)。平均随访(103.5±11.8)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所有患者CABG后累积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78.9%。瘢痕心肌节段数<6个的患者的累积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明显高于瘢痕心肌节段数≥6个的患者(95.1%vs.12.0%,P<0.001)。结论:对于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基于LGE-CMR的瘢痕心肌节段数是CABG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滔袁昕陆敏杰李宝童张兴杨研赵世华孙寒松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李宝童孙寒松武恒朝陈尚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