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连祯

作品数:30 被引量:30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电极
  • 8篇塑料
  • 8篇无损检测
  • 8篇离子
  • 8篇离子交换
  • 8篇离子交换剂
  • 7篇液态
  • 7篇土壤
  • 6篇微电极
  • 6篇污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4篇管腔
  • 4篇非损伤微测技...
  • 3篇生态毒理
  • 3篇生物监测
  • 3篇塑料污染
  • 2篇单胞菌
  • 2篇乙烯
  • 2篇树脂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烟...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30篇李连祯
  • 21篇骆永明
  • 17篇涂晨
  • 11篇周倩
  • 9篇于顺洋
  • 6篇李远
  • 5篇章海波
  • 2篇韩海涛
  • 2篇潘大为
  • 1篇何德富
  • 1篇孙晓霞
  • 1篇周世伟
  • 1篇朱濛
  • 1篇徐世艾
  • 1篇徐笠
  • 1篇施华宏
  • 1篇胡学锋
  • 1篇安立会
  • 1篇田崇国
  • 1篇季荣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土壤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第六届海峡两...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损伤微测Zn^2+选择性微电极的研发及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是一种通过微电极实时测定进出活体材料离子和小分子流速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研究领域中。目前该技术专用的重金属微电极种类非常少,因此其在重金属胁迫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的Zn^2+选择性微电极,首次实现了活体条件下植物根际Zn^2+离子流的实时、动态检测。研发的微电极在去离子水中对Zn^2+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6~10^-1 mol/L,能斯特斜率为30.2mV/decade(浓度每增加或减少10倍电位值的变化),响应时间t95%≤1s,正常工作pH范围为3.5~7.0;在简易模拟土壤溶液(0.1mmol/L Ca(NO3)2、0.1 mmol/L KNO3、0.1 mmol/L Mg(NO3)2和1 mmol/L NaNO3)中,其线性响应范围变为5×10^-5~10^-1 mol/L,能斯特斜率为28.1mV/decade,对土壤溶液中的共存阳离子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利用构建的非损伤微测Zn^2+选择性微电极对Zn/Cd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根际不同微区的Zn^2+离子流进行了实时检测。该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活体条件下深入认识Zn^2+在植物根际的微界面过程与机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张云超李连祯徐世艾于顺洋李瑞杰骆永明
关键词:ZN^2+非损伤微测技术
Fenton法和类Fenton法降解土壤中的二苯砷酸被引量:7
2015年
本文对Fenton法与类Fenton法降解土壤中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进行了研究.考察了H2O2投加量和催化剂种类(Fe2+/Fe3+)对红壤及黑土中DPAA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针对红壤与黑土分别采用类Fenton法与Fenton法,在H2O2投加浓度为1 mol·L-1,含铁催化剂浓度为0.25 mol·L-1,土水比为1∶3,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红壤及黑土中DPAA的降解率均可达到65%以上.HPLC-MS/MS的分析结果表明,DPAA可脱苯环形成降解产物苯砷酸(phenylarsinic acid,PAA),而PAA进一步氧化生成无机砷,这可能是Fenton/类Fenton法降解DPAA的途径之一.
朱濛涂晨胡学锋章海波李连祯李远骆永明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来源、过程及风险被引量:50
2021年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相对于水环境,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明显滞后与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与未来需求。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和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和进入途径;重点分析了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积累、迁移、风化和降解过程,以及与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阐述了微塑料对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与生态风险,探讨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暴露途径与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并展望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未来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微塑料研究的现在与未来提供资讯信息和科学指导。
杨杰李连祯周倩李瑞杰李瑞杰骆永明
关键词:土壤环境环境风险
禾本科作物小麦能吸收和积累聚苯乙烯塑料微球被引量:24
2020年
农用地土壤中微塑料的积累及分布已有报道,食用蔬菜在溶液培养下能吸收微塑料也已被发现,但微塑料能否在固相培养条件下进入禾本科作物中并在体内传递积累尚未被证实.本研究选用小麦作为模式植物,以0.2μm荧光标记聚苯乙烯微球为供试微塑料材料,采用真实河砂盆栽培养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发现小麦幼苗在砂培条件下能吸收和传输0.2μm聚苯乙烯微球.小麦幼苗在含有荧光标记微球的河砂中生长21 d后,其根部维管柱和外皮层细胞壁间隙组织中呈现较强的荧光分布,表明这种亚微米级塑料微球能被小麦吸收进入根部外皮层质外体空间和维管组织.塑料微球进入根部维管柱后,可通过维管组织运输到地上部的茎部维管束和叶片的脉管组织中.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知土壤-作物系统中微塑料的传递与积累机制提供了方法学和科学依据.
李瑞杰李连祯张云超杨杰涂晨周倩李远李远
关键词:小麦幼苗聚苯乙烯微球砂培
柠檬酸对污染棕壤中镉的去除优化及结合形态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了有机酸对土壤中镉的去除条件优化及结合形态的影响,旨在发展一种环境友好、可原位且永久去除土壤中镉(Cd)的淋溶暗排联合净化方法.采用环境友好型淋溶剂柠檬酸,通过批试验确定淋溶最佳参数(柠檬酸浓度、固液比、淋溶次数、淋溶时间和淋溶方式).同时,将自行设计的淋溶瓶和淋溶暗排箱用于批试验最优化参数验证和原位土壤中Cd清除模拟,用CaO絮凝法除去收集暗排废液中的Cd,并通过BCR连续提取法评估土壤中Cd的迁移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柠檬酸的连续分批浸提,使用0.30 mol·L^(-1)柠檬酸以1 g∶1.5 mL的固液比连续3次、6 h振荡浸提对土壤中总Cd的淋溶去除率可达81.3%.通过淋溶暗排箱试验,经柠檬酸-水梯度淋溶可有效去除78.0%的Cd,暗排液经CaO絮凝可去除95.6%的Cd;柠檬酸对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及残渣态Cd的淋溶去除率分别为83.0%、70.3%、43.9%和25.0%.研究表明,采用淋溶暗排和CaO絮凝的联合方法可快速去除污染农田土壤中的Cd并避免暗排液二次污染.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扩大试验规模并开展野外验证试验.
杨帅李远涂晨涂晨朱侠贠豪李连祯骆永明
关键词:棕壤柠檬酸土壤修复淋溶
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Zn<Sup>2+</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极,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Zn<Sup>2+</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极包括锥形玻璃微电极管,锥形玻璃微电极管腔内填充有膜后灌充液,锥形玻璃微电极管尖端部注有Zn<Sup>2+<...
李连祯张云超于顺洋骆永明
文献传递
食用蔬菜能吸收和积累微塑料被引量:85
2019年
微塑料(100 nm~5 mm)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具有潜在的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风险,其污染已成为高度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当前已有不少关于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的报道,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相对匮乏,高等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和积累更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室内培养实验报道了微塑料在生菜(Lactuca sativa)体内的吸收、传输及分布.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聚苯乙烯微球(0.2μm)可被生菜根部大量吸收和富集,并从根部迁移到地上部,积累和分布在可被直接食用的茎叶之中.研究结果为开展土壤-植物系统中微塑料积累机制及食物链传递与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李连祯周倩尹娜涂晨涂晨
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Pb&lt;sup&gt;2+&lt;/sup&gt;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极及其制备,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Pb<Sup>2+</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锥形玻璃微电极管腔内填充有膜后灌充液,锥形玻璃微电极管尖端部注有Pb<Sup>2+</Sup>液态离子...
李连祯于顺洋
文献传递
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Pb<Sup>2+</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极及其制备,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非损伤微测系统的Pb<Sup>2+</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锥形玻璃微电极管腔内填充有膜后灌充液,锥形玻璃微电极管尖端部注有Pb<Sup>2+</Sup>液态离子...
李连祯于顺洋
一种用于无损伤微测的Fe<Sup>3+</Sup>选择性微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用于无损伤微测的Fe<Sup>3+</Sup>选择性微电极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微电极领域。包括玻璃微电极管,所述玻璃微电极管前部包括一热拉形成的尖状端,所述玻璃微电极管内填充有灌充溶液,尖状端内...
于顺洋曲红拥张英红张云超李连祯韩海涛潘大为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