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高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25年双眼继发角膜扩张一例
- 2017年
- 患者,男,49 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 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1992年在外院行双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术前近视度数约为-3.00 DS(自诉不清),术后24年视物尚清晰,但近1年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且视远及视近均不清。无眼红、眼痛、眼胀。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眼科专科检查:视力:右眼4/20,+2.50/-1.75×45=12/20,左眼4/20,+3.75/-1.00×55=12/20;非接触式眼压示:右眼9.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8.9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全周可见放射状近全层斑痕12条,中央近瞳孔区无明显水肿,前房清,瞳孔圆,晶状体清,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角膜地形图检查示:中央角膜厚度(CCT):右眼536 μm,左眼518 μm;角膜最薄点厚度右眼477 μm且位于鼻下方,左眼415 μm位于颞下方;曲率顶点K值,右眼62.72 D且位于半径即颞下方,左眼70.05 D且位于半径颞下方;前表面对称性指数(Symmetey index of front,SIf):右眼2.51 D,左眼9.89 D;后表面对称性指数(Symmetey index of back,SIb):右眼-0.23 D,左眼1.69 D;前表面高度差异(Keratoconus Vertex of Front,KVf):右眼38 μm,左眼73 μm;后表面高度差异(Keratoconus Vertex of Back,KVb):右眼69 μm,左眼130 μm(见图1-2)。诊断:双眼RK术后继发角膜膨胀,双眼屈光不正。嘱其至外院行角膜胶原交联术。
- 陈伟徐美萍吴承高谢师彪
- 关键词: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角膜扩张双眼中央角膜厚度
- 泪点栓塞对干眼患者泪液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比较干眼患者上下泪点栓塞术前、术后1月、3月后的泪膜破裂时间及Schirmer I实验,分析上下泪点栓塞对干眼患者泪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干眼患者31例(42只眼),测量术前、术后1月、3月后的泪膜破裂时间及Schirmer I实验,将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BUT平均值分别为(4.12±1.57)秒、(8.33±1.62)秒、(7.67±1.60)秒,三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术前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1月组(P<0.005),术前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3月组(P<0.005),术后3月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1月组(P<0.005);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Schirmer I实验平均值分别为(3.47±0.48)mm、(7.88±2.49)mm、(6.99±2.00)mm,三组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术前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1月组(P<0.005),术前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3月组(P<0.005),术后3月组的BUT值显著小于术后1月组(P<0.005)。结论上下泪小点栓塞可明显增加干眼患者的Schirmer I实验,泪膜稳定性明显改善,但随时间延长有所下降。
- 章伟利吴承高廖素华李金瑛
- 关键词:干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 2型糖尿病对眼部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在自然状态下及药物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双眼最大调节幅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眼部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分为临床前期组及非增殖期组.随机数字表法各抽取40例。选取同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做健康体检的相应年龄段正常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综合验光仪下测双眼最大调节幅度,使用角膜地形图测量仪分别测量双眼自然状态下及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并计算瞳孔散大率,将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临床前期组和非增生期组自然状态下瞳孑L直径双眼相等,3组双眼瞳孔直径平均值分别为(2.92±0.47)、(3.14±0.65)、(3.24±0.58)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7,P〉0.05)。药物散瞳后瞳孔直径为:右眼(7.28±0.64)、(6.66±0.95)、(6.42±1.32)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8,P〈0.05);左眼(7.37±0.63)、(6.50±1.21)、(6.51±1.04)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37,P〈0.05)。瞳孔散大率3组右眼分别为(1.56±0.47)%、(1.16±0.32)%、(0.98±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20,P〈0.05),左眼分别为(1.59±0.47)%、(1.11±0.36)%、(1.04±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89,P〈0.05)。双眼最大调节幅度分别为(+4.87±2.53)、(+3.01±1.66)、(+2.38~1.5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78,P〈0.05)。正常对照组的左右眼瞳孔直径、瞳孔散大率和双眼最大调节幅度均大于临床前期组和非增生期组(P〈0.05)。各组内左右眼瞳孔散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
- 章伟利胡慧丽李金瑛吴承高张纯
-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瞳孔散大
- ICL V4c治疗高度近视眼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价V4c型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V4c,ICL 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近视度数为-6.00~-12.00D患者30例60眼,年龄18~35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6,角膜散光≤1.0D,全部采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植入ICL V4c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分别在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观察,检查项目: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眼的OSI(客观散射指数)、MTF cut off(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SR(斯特列尔比值)和100%、20%及9%的OV值(对比度视力)。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前后各项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wk,1、3mo的UCVA逐渐改善,与术前BCVA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1、3mo的OSI、MTF cut off、SR、OV 100%、OV 20%及OV 9%均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 V4c植入术能有效矫正-6.00~-12.00D的高度近视,术后OSI比术前减小,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术后的MTF cut off、SR、100%、20%、9%的OV值比术前均有提高。
- 李海武李金瑛刘畅吴承高
- 关键词:高度近视ICL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