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
-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7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提取数据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合计2 96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20,95%CI=1.16~1.24,P<0.000 01),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37,95%CI=1.27~1.46,P<0.000 01),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D=-1.67,95%CI=-2.65^-0.69,P=0.000 8),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喘息等)和体征缓解或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雾化吸入,有利于增强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局限,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RCT进一步验证。
- 陈灿马丽萍张蕾沈司京翟所迪
- 关键词:干扰素Α1B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 1例多潘立酮合用伏立康唑引起心律失常的病例报道被引量:6
- 2016年
- 1例75岁男性患者既往没有使用过多潘立酮,既往无心律不齐病史,患者于2015年9月17开始使用多潘立酮片10 mg tid以促进胃肠动力,避免反流。9月21日,尿培养结果提示克柔念珠菌,考虑不除外真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当日患者出现心律加快,律不齐,25日停用伏立康唑,未停用多潘立酮。直至患者出院(9月30日),患者心律不齐未缓解。判断该患者出现心律不齐是多潘立酮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多潘立酮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而伏立康唑为CYP3A4酶的强抑制剂,两者合用会降低多潘立酮的代谢,从而增加多潘立酮的浓度。该例患者合用伏立康唑以后,出现心律失常,考虑为伏立康唑导致多潘立酮血药浓度增高或两种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叠加所致。
- 张蕾魏艳红陈灿沈司京
- 关键词:多潘立酮伏立康唑心律失常
- 我院门诊老年患者地高辛处方根据2015比尔斯标准的分析
- 马丽萍杨菲文程陈灿吝战权沈司京王海英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47例处方错误分析及防范措施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减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专科医师跨科开药所致的处方环节用药错误(以下简称"处方错误"),保障门诊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3年处方点评中发现的247例处方错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7例用处方错误中,跨科开药现象非常普遍;处方错误的分类中,以给药频次和单次给药剂量错误最为常见,分别占23.9%和22.7%,其次是无适应证或超适应证用药和重复给药,各占13.8%;疗程、药品品种、给药途径、禁忌证和溶剂错误共占总用药错误的19.0%。跨科开药导致的处方错误中,较为常见的依次为禁忌证用药、给药数量、给药时间、给药频次和重复给药错误。结论:跨科开药是导致处方错误和患者伤害的重要原因,医院应采取措施减少跨科开药的发生。
- 陈灿马丽萍吝战权张蕾沈司京
- 药学服务对哮喘患者哮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控制评分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哮喘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推动药师给哮喘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方法:将2015年1月至5月来某院就诊的81例门诊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干预组患者接受正常门诊、ACT评分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3个月后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别接受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将ACT评分及哮喘知识问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ACT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193 5±1.492 63和21.548 4±3.304 9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哮喘相关知识,干预组回答4个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46.67%、55.56%、53.33%、26.67%)全部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85%、6.45%、13.33%、13.33%),有3个问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可显著增加哮喘患者对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ACT评分,药师的药学服务值得推广。
- 朱建新魏艳红姚丽娜陈灿谢晓慧丁彦鞠立新沈司京郭伟安
- 关键词:药学服务哮喘哮喘控制测试
- 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一例并文献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Ig 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患者能否安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方法结合1例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的临床案例,检索2015年1月之前国内外研究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的文献,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1篇(2 308例受试者),分别从"研究药品、纳入人群特点、交叉过敏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5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8%~25%之间,美罗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0.9%之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药物热、喘憋、中性粒细胞减少、面部水肿、呼吸窘迫、关节痛、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管内溶血等。结论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或者皮试阳性的患者,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青霉素过敏情况(相关药品、发生时间和类型、严重程度等);确有必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时,应谨慎使用并进行密切监护,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或在床旁准备过敏抢救药品和设施。
- 马丽萍陈灿张蕾赵继红吝战权沈司京
- 关键词:碳青霉烯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
-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系统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方式(2~4 h输注或持续24 h输注)对比传统间断输注方式(0.5~1 h输注)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方式(观察组)对比间断输注方式(对照组)治疗严重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RCTs,合计1 6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RR=1.27,95%CI(1.18,1.36),P<0.000 01]和细菌清除率[RR=1.28,95%CI(1.18,1.39),P<0.000 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持续输注的细菌清除效果优于延长输注;(2)观察组的耐药菌产生率显著降低[RR=0.30,95%CI(0.14,0.65),P=0.002];(3)亚组分析显示持续输注组[MD=-6.08,95%CI(-6.68,-5.48),P<0.000 01]和延长输注组[MD=-3.06,95%CI(-3.56,-2.56),P<0.000 01]均能使ICU住院时间显著缩短;(4)观察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用药疗程也显著缩短[MD=-0.76,95%CI(-1.29,-0.22),P=0.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98,95%CI(0.70,1.36),P=0.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对于呼吸系统感染,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结论:与间断输注方式相比,延长或持续输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提高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两者安全性相当。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陈灿应颖秋闫盈盈翟所迪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持续输注META分析
-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甲真菌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EMbase、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等,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14年11月。查找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 839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其中对10个研究(1 839例患者)进行了有效性(真菌治愈率)的评价,特比萘芬组的真菌治愈率优于伊曲康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13,1.46),P<0.000 1];9个研究(1 711例患者)报告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84,1.29),P=0.72];特比萘芬组的胃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伊曲康唑组(P=0.05),而肝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P≤0.05)。所有试验中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马丽萍沈司京吝战权陈灿张蕾
- 关键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甲真菌病META分析
-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目的:系统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方式(2~4h输注或持续24h输注)对比传统间断输注方式(0.5~1h输注)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
- 陈灿应颖秋闫盈盈翟所迪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持续输注疗效评价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