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丹青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淋巴
  • 6篇淋巴瘤
  • 4篇细胞淋巴瘤
  • 3篇贫血
  • 3篇复发
  • 3篇B细胞
  • 2篇预后
  • 2篇综合征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抑制治疗
  • 1篇大细胞
  • 1篇大细胞淋巴瘤
  • 1篇大细胞性
  • 1篇大细胞性贫血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蛋白
  • 1篇调查问卷
  • 1篇多软骨炎

机构

  • 10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0篇赵丹青
  • 7篇周道斌
  • 7篇张薇
  • 6篇张炎
  • 4篇王为
  • 4篇魏冲
  • 2篇李剑
  • 2篇冯俊
  • 2篇杨辰
  • 2篇庄俊玲
  • 2篇陈苗
  • 1篇韩冰
  • 1篇蔡华聪
  • 1篇李冬梅
  • 1篇曹欣欣
  • 1篇李烁
  • 1篇张昀
  • 1篇钟定荣
  • 1篇王玉
  • 1篇毛玥莹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早期死亡的临床特征及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后早期死亡(ED)患者的特征并构建ED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ATG治疗的232例SAA/VSAA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ED(治疗后90 d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死亡原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E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232例SAA/VSAA患者接受ATG治疗,19例(8.2%)发生ED,中位发生时间为24(3~85)d。ED主要原因是感染(84.2%),其次为脑出血(10.5%)。多因素分析显示VSAA(HR=15.359,95%CI 1.935~121.899,P=0.010)、采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HR=0.147,95%CI 0.019~1.133,P=0.066)、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0.5×10^(9)/L(HR=3.386,95%CI 1.123~10.206,P=0.030)、PLT≤5×10^(9)/L(HR=8.939,95%CI 1.948~41.019,P=0.005)为ED的独立影响因素。VSAA、采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LYM≤0.5×10^(9)/L、PLT≤5×10^(9)/L分别赋3、-2、1、2分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该积分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89.324(95%CI 80.859~97.789),积分≥3分患者发生ED的风险为<3分组的23.1(95%CI 5.3~100.2)倍。结论感染和脑出血导致的ED是SAA/VSAA采用ATG治疗的重要挑战。同时具有VSAA、LYM≤0.5×10^(9)/L、PLT≤5×10^(9)/L且未采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ED发生风险。
陈苗庄俊玲杨辰王为张炎张路赵丹青冯俊李剑周道斌韩冰
关键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某三级甲等医院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改进现状调查问卷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内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改进的现状以及医疗参与者和医学生对其的了解。方法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师、护士、住院医师以及在临床见实习轮转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的有效问卷共526份。结果在过去一年中,分别有8.2%和58.8%的受访者曾亲历过医疗差错,和曾发现过安全隐患,有一半以上人所在的团队曾进行过不良事件上报,大多数人(75.3%)知道上报途径。多数人认为医院鼓励上报,但有超过一半人担心上报后个人会受到责怪和处罚。88.0%同意应设置相关课程。一部分人曾经在转运(42.6%)、交接班(15.4%)中有过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经历,而绝大多数人认同职业倦怠会影响患者安全。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如果发生医疗差错后自己的情绪和工作会受到负面影响,而44.5%表示差错曾经带来正面的影响。结论多数受访者对医院的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改进举措相对满意,但担忧不良事件上报后个人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王玉张昀赵丹青储晓天张琦曾学军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倦怠
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1例淋巴瘤合并P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2(16~74)岁。10例患者PNS症状先于淋巴瘤出现,出现PNS症状至诊断淋巴瘤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11例患者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7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神经抗体的检测,2例阳性,分别为抗Ma2抗体和抗Yo抗体。11例患者中,PNS症状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者3例,定位于周围神经系统者4例,定位于肌肉者3例。11例患者中8例在诊断淋巴瘤前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皮肌炎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激素治疗获益不明显。11例患者在诊断淋巴瘤后均采用针对淋巴瘤的化疗。其中9例行疗效评估,7例为完全缓解,1例为疾病稳定,1例为疾病进展。淋巴瘤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PNS症状均获得极大改善。中位随访时间为42(4~95)个月。截至随访终止日期,11例患者中6例存活,3例失访,2例死亡,整组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结论PNS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并发于各种类型的淋巴瘤。早期通过化疗达到肿瘤的完全缓解可使多数患者PNS症状改善。
魏冲赵丹青张炎王为张薇周道斌
关键词:淋巴瘤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化疗免疫抑制治疗
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方案)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多种方案治疗后复发难治B-NHL成年患者资料.患者接受R2方案治疗:来那度胺25 mg/d口服,第1天至第21天,同时在第1天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每28 d为1个疗程,每3个疗程后重新评估疗效;获得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的患者继续R2方案治疗,拟完成8个疗程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总有效率(ORR)(以CR+PR计算),次要研究终点为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年总生存(OS)率及3~4级不良反应.测量7例患者基线状态下T、B细胞亚群情况,动态观察13例治疗有效患者的T、B细胞亚群.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之前经过1~4种方案化疗.患者R2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ORR为65%(32/49). 36例(73%)患者(CR 9例、PR 22例、SD 5例)进入R2方案维持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年PFS率为61%,1年OS率为84%.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3例(27%),3~4级血小板减少3例(6%),4级贫血2例(4%),不良反应大部分可通过延长治疗间隔时间或减少来那度胺剂量得以控制.动态观察的13例治疗有效患者T、B细胞亚群指标中,仅显示治疗后CD19+ B细胞数下降(P<0.05).结论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B-NHL具有较高反应性,患者耐受性良好.
赵丹青冯俊蔡华聪曹欣欣李剑段明辉周道斌陈苗庄俊玲张炎杨辰张薇
关键词: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难治复发
VEXAS综合征1例
2023年
报告1例VEXAS综合征患者。患者男,63岁。以结节红斑、耳痛、间断低热起病,激素治疗有效,减停后反复再发。查血色素9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11.8 fL,C反应蛋白77.6 mg/L,红细胞沉降率101 mm/1h。自身抗体均阴性。皮肤活检病理符合结节红斑。骨扫描见鼻骨炎性病变。尿游离λ链阳性。骨髓及外周血涂片中可见部分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存在异常空泡。综合软骨炎及结节红斑等自身免疫表现和血细胞中特征性的空泡表现,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UBA1基因c.122T>C(p.Met41Thr)的杂合突变,VEXAS综合征诊断明确。予甲泼尼龙24 mg/d治疗后,患者右耳肿痛迅速消退,听力恢复,结节红斑好转。
杨晓曦李朝晖赵丹青杨帆吴迪蒋颖赵丽丹姜楠
关键词:复发性多软骨炎大细胞性贫血结节红斑
第534例 颈部肿物—意识障碍—重度贫血
2021年
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明确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第2程化疗中突发尿便障碍、四肢无力,并迅速进展至昏迷。多次评估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均未见异常,骨髓涂片完全缓解,病因诊断一度陷入困境。患者后续通过脑脊液病原DNA二代测序检出细小病毒B19序列获得病因线索。头颅磁共振成像的特征表现、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及后续出现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了进一步佐证。该患者最终诊断为细小病毒B19感染相关脑脊髓炎,经过人免疫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征象完全恢复。
魏冲赵丹青毛玥莹范思远李烁张薇周道斌
关键词:脑脊髓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小病毒B19
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中心为北京协和医院,入组患者均病理确诊AITL,且符合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采用皮下注射阿扎胞苷(100 m/d,持续7 d)联合口服西达本胺(20 mg/次,每周2次)的治疗方案,每4周为1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有效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疗效持续时间、总生存时间、完全缓解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自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共入组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3(范围:45~75)岁,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2(范围:1~4)线。应用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后最佳疗效达完全缓解者2例,达部分缓解者3例,客观有效率为71.4%,完全缓解率为28.6%。截至2022年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范围:4~17)个月。7例AITL患者中6例存活,1例死亡,整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1.4%和100.0%。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6%(2/7),3~4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4.3%(1/7)。结论 阿扎胞苷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AITL的缓解率高且安全性良好,双表观调控方案可作为AITL的二线治疗选择之一。
魏冲赵丹青张炎王为张薇周道斌
关键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西达本胺阿扎胞苷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48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48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37(18~79)岁。ALK^(+)ALCL 14例(29.2%),ALK^(-)ALCL 34例(70.8%),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比例达79.2%,68.8%存在B症状,结外器官受累常见,54.2%存在>1个结外器官受累。48例患者中46例接受化疗,一线化疗方案包括GDP-ML方案6例,CHOEP/CHOP方案27例,西达本胺联合CHOP/CHOEP方案10例,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P方案3例,一线化疗完全缓解(CR)率为57.8%,总有效率为71.1%。中位随访时间为37(1~101)个月,整组患者1年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41.2%,1年及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1.1%和63.2%。ALK^(+)ALCL组相比ALK^(-)ALCL组除发病年龄更为年轻外(中位发病年龄25岁vs 50岁),其余临床特征相似,ALK^(+)ALCL组一线化疗的CR率及OS率均显著优于ALK^(-)ALCL组(CR率:85.7%vs 41.2%,P=0.003;3年OS率:92.3%vs 51.8%,P=0.040)。为排除年龄干扰,对<40岁的ALCL患者进行亚组分析,ALK^(+)ALCL组的OS率仍显著优于ALK^(-)ALCL组(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ALK表达为影响OS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此外,ECOG评分和肺部受累为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肺部受累的ALCL患者一线化疗CR率低(36.4%),且远期生存情况较差(中位OS为8个月,3年OS率为31.1%)。结论:ALCL整体较其他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良好。ALK^(+)ALCL患者在化疗有效率和生存方面均显著优于ALK^(-)ALCL患者。除ALK表达提示良好预后外,ECOG评分和肺部受累为影响AL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在CHOP类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CD30单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新药为目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趋势。
魏冲赵丹青张炎王为张薇周道斌
关键词: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预后因素
大B细胞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后延迟性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接受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延迟性血细胞减少(P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细胞治疗且生存时间超1个月的27例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LBCL患者CAR-T回输后第1、3、6、12个月的血细胞变化情况、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治疗后感染事件等不良反应,并根据CAR-T细胞治疗后第90天是否出现血细胞减少分为PC组、非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PC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LBCL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中位年龄为58岁(范围27~69岁),男性18例;19例(70.4%)出现PC,分别为粒细胞减少(13例,48.1%)、贫血(10例,37.0%)、血小板减少(6例,22.2%)。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化疗敏感(OR=18.00,95%CI 1.56~207.45,P=0.020)、既往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OR=18.00,95%CI 1.38~235.69,P=0.028)与PC相关。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与非PC组相比,PC组3个月内感染风险增加(9/19比1/8),平均PFS期更短(19.3个月比24.4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R-T细胞治疗后PC常见,PC患者感染风险高,并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既往化疗敏感和既往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与PC发生可能有关。
朱慧颖赵丹青庄喆阮菁陈超张薇周道斌张炎
关键词:血细胞减少
CARD1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CARD1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DLBCL患者治疗前淋巴结活检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对标本进行组织芯片制备,并采用EnVision两步法对CARDll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利用Hans法(CD10、BCL6、MUMl)对DLBCL标本进行分型。分析CARD11表达与患者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9例初治DLBCL患者,采用2例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标本作为对照。对77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75例患者可判定CARD11表达结果。在DLBCL组织的肿瘤细胞中,CARD11表达阳性率为65.33%(49/75)。CARDll与患者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CARD11阳性组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低于阴性组(52.03%对86.12%,P=0.036)。在国际预后指数3-5分的患者中CARDll阴性组与阳性组的中位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达到对18.7个月,P=0.033)。CARDll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DLBCL中,CARD11阳性患者EFS时间显著短于CARD11阴性患者,在国际预后指数高中危和高危的患者中,这种差异依然存在,提示CARD11有助于对高危DLBCL患者进一步进行预后分层。
赵丹青李冬梅钟定荣张薇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