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微观结构重构,并结合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方法2015年8至12月,选用34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以及心肌梗死术后1、2、4周组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3只(术后1、2、4周各1只),存活31只。所有存活兔在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离体心脏标本,在处死前于耳缘静脉采血,获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Ⅱ及TGF-β1含量,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在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各测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TI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术后1周显著下降,分别为0.185±0.012和0.221±0.005,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分别为0.138±0.012和0.201±0.014,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9.130、38.321,P〈0.01)。梗死区MD值在术后呈迅速、显著升高趋势,术后1、2、4周MD值分别为(0.869±0.085)×10-3、(0.955±0.109)×10-3、(1.113±0.100)×10-3mm2/s,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MD值分别为(0.809±0.111)×10-3、(0.830±0.043)×10-3、(0.912±0.100)×10-3mm2/s,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6、6.448,P〈0.01)。Ang-Ⅱ和TGF-β1变化相似,均是在术后第1周内迅速、显著上升达高峰,在第2周小幅下降,随后基本稳定。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和血清中Ang-Ⅱ(r值分别为-0.681、-0.729,P〈0.01)、TGF-β1(r值分别为-0.
目的 利用3.0 T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HCM患者(HCM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测量各心肌节段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和心肌延迟强化(LGE)程度.将HCM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将有心肌节段强化组按照强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SIpeak、Slopemax和tpeak等参数.检验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和延迟强化程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无心肌节段强化组(527段)、有心肌节段强化组(225段)及对照组(336段)tpeak分别为(67.0±27.4)、(79.4±27.4)、(59.7±21.6)s,Slopemax分别为17.2±7.0、16.4±7.4、20.4±6.3,SIpeak分别为442.7±143.2、465.1±138.4、521.9±146.7.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对照组tpeak升高,而Slopemax及SIpeak降低(P值均<0.01),其中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无心肌节段强化组tpeak升高更为显著(P<0.01),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轻、中、重度强化节段中,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opemax在不同强化程度的心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eak与LGE呈正相关(r=0.237,P<0.01).结论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能可靠显示出无强化心肌节段的微循环功能异常,具有早期显示HCM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