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亮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成像
  • 7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梗死
  • 6篇磁共振
  • 5篇心肌梗死后
  • 5篇张量成像
  • 5篇死后
  • 5篇扩散
  • 5篇扩散张量
  • 5篇扩散张量成像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心室
  • 3篇肌营养不良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营养
  • 2篇影像
  • 2篇MR扩散
  • 2篇MR扩散张量...

机构

  • 9篇南昌大学第二...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殷亮
  • 9篇喻思思
  • 9篇龚良庚
  • 4篇肖江喜
  • 4篇邹倩
  • 3篇朱颖
  • 1篇任海波
  • 1篇郑穗生
  • 1篇王朝霞
  • 1篇周伟
  • 1篇秦乃姗
  • 1篇吴海龙
  • 1篇姜原
  • 1篇袁云
  • 1篇王霄英
  • 1篇徐海燕
  • 1篇周丽
  • 1篇刘义
  • 1篇杨震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术前MRI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神经与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N及2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表现,了解主要责任血管及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20例TN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17例,神经受静脉压迫3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5例,可疑接触2例,阴性3例。24例HFS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22例,静脉压迫2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6例,可疑接触4例,阴性4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TN、HFS压迫及可疑接触的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83.3%(20/24)。结论TN及HFS的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神经与血管压迫或可疑接触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在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殷亮喻思思龚良庚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神经压迫血管压迫
磁共振T1mapping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6年
心脏磁共振T1mapping技术能够直接定量心肌组织的T1值和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可以无创的评估许多不同的心脏疾病。尽管传统的钆剂延迟增强(LGE)技术能鉴别某些疾病状态下的局限性心肌纤维化,但对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则并不可靠,而T1mapping技术则能够对LGE上不显示或显示不明显的心肌病变进行量化评估。本文简述了T1mapping技术在多种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在不同心肌病变(特别是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的定性评估和鉴别诊断上,利用T1mappping进行T1值和ECV定量检测可能是一种更加可靠和准确的方法。
殷亮喻思思龚良庚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成像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影像表现及与其他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鉴别
目的 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2A 型的下肢肌肉MR 特点,探索具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征象,并评估影像学手段对LGMD2A 与其他LGMD 亚型之间的鉴...
卜姗姗李海蛟肖江喜朱颖殷亮
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技术进展被引量:15
2016年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是评估心肌组织特征的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能够直接定量心肌组织的T1值,可以无创地评估心肌梗死、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心力衰竭、心肌淀粉样变等疾病。
殷亮喻思思龚良庚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影像检查方法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纤维化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唐雪培吴海龙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重构扩散张量成像血小板反应蛋白-1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中的监测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运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心肌重构进行动态监测,以发现心室重构的规律性和异质性。材料与方法选用50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根据心肌梗死术后1、2、4、8周及16周分为5个亚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7只,实验组存活33只。将离体兔心脏标本进行3.0 T 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coefficient,MD)值,动态观察DTI指标的演变过程。结果 (1)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之后梗死区FA基本稳定,而边缘区FA小幅度升高至8周时稳定。(2)在术后4周内,梗死区MD呈迅速明显上升趋势而边缘区MD渐进性轻度升高,两者均是在第4周时达高峰。之后梗死区MD基本稳定至8周,在第16周时有小幅度下降。边缘区MD在第8周时轻度下降,之后稳定。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心梗后第1周内,梗死区和边缘区组织重构最为迅速且明显,在第4周时重构达高峰,即组织破坏最为严重,心梗长达8周后重构基本稳定。DTI能够揭示心室不同区域重构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梗死
MR扩散张量成像结合调控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的微观结构重构,并结合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探索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方法2015年8至12月,选用34只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以及心肌梗死术后1、2、4周组各8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术后死亡3只(术后1、2、4周各1只),存活31只。所有存活兔在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离体心脏标本,在处死前于耳缘静脉采血,获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Ⅱ及TGF-β1含量,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在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各测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DTI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术后1周显著下降,分别为0.185±0.012和0.221±0.005,之后下降较缓慢,均在第4周时达最低,分别为0.138±0.012和0.201±0.014,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9.130、38.321,P〈0.01)。梗死区MD值在术后呈迅速、显著升高趋势,术后1、2、4周MD值分别为(0.869±0.085)×10-3、(0.955±0.109)×10-3、(1.113±0.100)×10-3mm2/s,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MD值分别为(0.809±0.111)×10-3、(0.830±0.043)×10-3、(0.912±0.100)×10-3mm2/s,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56、6.448,P〈0.01)。Ang-Ⅱ和TGF-β1变化相似,均是在术后第1周内迅速、显著上升达高峰,在第2周小幅下降,随后基本稳定。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和血清中Ang-Ⅱ(r值分别为-0.681、-0.729,P〈0.01)、TGF-β1(r值分别为-0.
喻思思殷亮李淑豪邹倩周丽杨震龚良庚
关键词:心室重构心肌梗塞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序列定量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下肢肌肉脂肪浸润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Q)序列定量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下肢肌肉脂肪浸润分布规律,分析脂肪分数(F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1例经活检和(或)基因确诊的DMD患者(DMD组)和21名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IDEAL-IQ序列检查,测量下肢不同肌肉(骨盆、大腿及小腿)FF值,同期收集DMD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程、10m步行时间及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RC)等临床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MD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身高,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的体重、BMI及FF值。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比较骨盆肌肉、大腿肌肉及小腿肌肉之间的平均FF值。采用Spearman相关评价下肢肌肉FF值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MD患者骨盆肌肉平均FF值[13.1(6.9,33.8)]大于大腿肌肉平均FF值[8.3(23.4,4.5)],且大于小腿肌肉平均FF值[4.5(2.9,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MD组骨盆各肌肉FF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臀大肌FF值最高[34.7(26.4,63.7)];DMD组大腿各肌肉FF值均大于对照组,其中仅缝匠肌、长收肌、股薄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69、1.67、1.22,P值分别为0.489、0.094、0.222),大收肌FF值[27.2(12.4,58.5)]最高;DMD组小腿各肌肉FF值均大于对照组,其中仅胫前肌及胫后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7、1.85,P值分别为0.076、0.064),腓肠肌外侧头[7.4(4.6,20.9)]FF值最高。骨盆肌肉(r值分别为0.679、0.704、?0.761、0.755,P均<0.001)、大腿肌肉(r值分别为0.801、0.813、?0.738、0.706,P均<0.001)、小腿肌肉(r值分别为0.502、0.682、?0.637、0.664,P均<0.05)平均FF值与年龄、病程、%MRC及10m步行时间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MD患者下肢肌肉脂肪浸润具有�
殷亮谢志颖卜姗姗朱颖袁云肖江喜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利用3.0 T 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HCM患者(HCM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测量各心肌节段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和心肌延迟强化(LGE)程度.将HCM按有无强化分为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将有心肌节段强化组按照强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强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SIpeak、Slopemax和tpeak等参数.检验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和延迟强化程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无心肌节段强化组(527段)、有心肌节段强化组(225段)及对照组(336段)tpeak分别为(67.0±27.4)、(79.4±27.4)、(59.7±21.6)s,Slopemax分别为17.2±7.0、16.4±7.4、20.4±6.3,SIpeak分别为442.7±143.2、465.1±138.4、521.9±146.7.无心肌节段强化组、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对照组tpeak升高,而Slopemax及SIpeak降低(P值均<0.01),其中有心肌节段强化组较无心肌节段强化组tpeak升高更为显著(P<0.01),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轻、中、重度强化节段中,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opemax在不同强化程度的心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eak与LGE呈正相关(r=0.237,P<0.01).结论 3.0 T MR心肌灌注成像能可靠显示出无强化心肌节段的微循环功能异常,具有早期显示HCM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能力.
殷亮徐海燕郑穗生肖江喜喻思思邹倩周伟龚良庚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微循环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室异质性重构的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运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 w、4 w、8 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 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最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喻思思殷亮任海波唐雪培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心肌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