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建新

作品数:30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戏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艺术
  • 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戏曲
  • 8篇戏剧
  • 4篇史剧
  • 4篇现代戏
  • 3篇意识形态
  • 3篇情感
  • 2篇导演
  • 2篇艺术
  • 2篇中国京剧
  • 2篇审美
  • 2篇史剧观
  • 2篇曲艺
  • 2篇主义
  • 2篇维度
  • 2篇戏曲创作
  • 2篇戏曲艺术
  • 2篇历史剧
  • 2篇京剧
  • 2篇剧院
  • 2篇《李清照》

机构

  • 30篇中国戏曲学院
  • 2篇中央戏剧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30篇赵建新
  • 1篇赵建新
  • 1篇胡志毅
  • 1篇丁亚平

传媒

  • 6篇中国文艺评论
  • 3篇戏剧(中央戏...
  • 3篇戏剧与影视评...
  • 2篇云南艺术学院...
  • 2篇戏剧艺术
  • 2篇影剧新作
  • 1篇东方艺术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戏剧
  • 1篇剧影月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戏曲研究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新世纪剧坛
  • 1篇年画研究
  • 1篇未来传播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下文艺评论的三个特征--兼及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守旧”被引量:1
2021年
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是话题时效强,但聚焦周期短;第二是媒介互融深,但学理分析浅;第三是热词大词多,但回归常识少。当下文艺评论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现场性和互文性增强,传播速度和效率都大为提升,评论工作者理应顺势而为,在方式方法上求新创新。但是,文艺评论也不必刻意求“新”,因为炫目的新技术总会落入代际更迭的过眼烟云之中,唯有守住审美鉴赏力、思想穿透力和文字表达力这些“旧”传统,才是从业者最应该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赵建新
关键词:融媒体守旧审美鉴赏力
从三出剧目看戏曲创作的现代性——以《白罗衫》《小镇》《李清照》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一谈到戏曲的现代性,我们常常会想起戏曲中的现代戏。的确,因为现代戏是以当下生活为题材,演的是现实中的人和事,所以在现代性的表达上较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1]更为直接。但是,现代性和现代戏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并不是所有的现代戏都具有现代性,有的现代戏名为"现代",选取的也都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其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表达是"非现代"或"前现代"的,甚至是反现代的;而有的戏看上去很传统,或是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演绎新编,
赵建新
关键词:戏曲创作新编历史剧前现代古代历史
戏曲年画同题异趣的地域化特征——以《二进宫》为例
2015年
年画中出现戏曲题材,和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关。清嘉道年间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记载:'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乱转,称极盛焉,其各班各种脚色亦复荟萃一时,故诚一斋绘十三绝像悬于门额。至嘉庆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而随唱胡琴,善于传情,最足动人倾听。曾经奏明禁止,渐革此风。近日又尚黄腔,铙歌妙舞,响遏行云,洵属鼓吹休明,藉以鸣国家之盛。
赵建新
关键词:部曲戏曲年画嘉庆
历史剧如何呈现“历史的内在可能性”:昆剧《李清照》的启示
2016年
一、戏曲舞台上的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女词人之一,李清照素来是剧作家们喜欢的题材。《声声慢》《如梦令》和《夏日绝句》等名篇佳构,人们一唱三叹,传诵千年;而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以及中年之后的颠沛流离,更让人咀嚼流连,扼腕长叹。正是李清照风华绝代的才情和漂泊凄婉的经历,吸引了众多剧作家的目光和笔触,创作出很多舞台作品,如中国京剧院版《李清照》(1980),南京市越剧团版《李清照》(1998),
赵建新
关键词:中国京剧院越剧团《声声慢》女词人如梦令
政治话语、历史真实与现代化——从几个关键词看戏曲批评70年被引量:3
2019年
如果我们尝试选取几个关键词来描述70年来戏曲批评的主脉,"政治话语""历史真实"和"现代化"或许相对比较准确。"政治话语"涵盖了20世纪40年代延安平剧运动以来中国戏曲批评的思想意识形态选择,它甚至可以上溯至清末民初,在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特殊历史际遇,中国知识界对戏剧所寄予的政治救亡和启迪民众的强大工具性诉求。
赵建新
关键词:政治话语思想意识形态戏曲批评中国知识界历史际遇关键词
是古典重返,还是现代激活--从《母亲》《太行娘亲》看“舍子”题材在现代戏中的叙事选择被引量:1
2020年
有媒体报道,某单位排了一出戏,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对地下党夫妻先后卖掉自己的几个孩子筹措革命经费的故事,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四个月。这出戏上演后引起了很大争议。赞同者认为,这种舍小家顾大家、舍私情为大义的行为值得讴歌和学习, 反对者认为,革命夫妻卖子换钱的行为有些残忍,哪怕是为了革命大义,也不宜过度宣扬。持后一种看法的论者进一步分析。
赵建新
关键词:叙事选择《母亲》现代戏大义
本体的坚守:从“戏剧性”到“情境论”——谭霈生教授访谈录
2023年
一、早年际遇与求学之路赵建新谭先生,您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河北农村,那时候很少能看到戏剧(话剧),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进入戏剧这个专业的?谭霈生我出生在河北蓟县一个傍山的村庄大峰沟村,从小在邻村的小学校读书,没有机会接触戏剧演出。在我十岁左右,村里来了一个皮影剧团,连续演出了八天,这是我第一次看“戏”。
赵建新
关键词:戏剧演出皮影戏剧性
再论史剧中的“历史真实”——兼及一种超越历史实证主义的史剧观被引量:2
2021年
文章比较了历史剧与现实剧的不同评价标准,认为与"历史真实"相对应的逻辑概念并不存在于现实剧的评价体系之中。史剧的这种特殊标准暗含了对"史"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戏"的严苛制约。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和研究本质三方面来看,历史真实是通过文献手段不断去蔽澄明、让历史实在渐次出场和敞开的过程,是一个永远开放而非已然封闭的系统,动态性、开放性和不断更新是其本质。承认历史真实的复杂性和否定历史真相、阻止人们去追求历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本质区别。史剧艺术追求的是历史内在可能性,它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具体化和丰富化得以实现。对历史内在可能性的追求,是史剧创作中"艺术真实"的题中应有之义。优秀的史剧作品必然内含历史内在可能性,而深刻的历史研究也会具有一定的诗学原则。
赵建新
关键词:史剧历史真实历史诗学
“西戏中演”视野下的徐棻“欲望三部曲”
2019年
徐棻在“西戏中演”领域内的三部代表性剧作都和“欲望”主题有关:《欲海狂潮》写的是“情欲”,《马克白夫人》写的是“权欲”,《贵妇还乡》则指向“物欲”。笔者称其为“欲望三部曲”。徐棻运用娴熟的改编技巧,通过剧情的再造、风格的转换、冲突的提炼、主题和意境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了改编剧目和源剧目之间的主题嫁接,使“欲望三部曲”成为“西戏中演”领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实践性最强的代表性剧目。“欲望三部曲”通过对欲望挤压下人性毁灭与救赎的戏剧化表达,相对超越了东西方历史的局限和文化的阻隔,赋予这些作品以当代价值并能达成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互通,用西方接通了中国,以历史激活了当下。
赵建新
关键词:救赎
中国戏曲传统精神如何应对时代挑战被引量:2
2020年
中国戏曲艺术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蕴含的传统精神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宋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传统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古典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当下的现代探索时期。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一次次"挑战",戏曲传统精神积极"应战",努力探索一种审美与教化相互融合的现代戏曲创作模式,虽然其民间性和民俗性日渐淡化,但对文学性的珍视和继承,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当代中国戏剧人应以富有戏曲程式美学韵味的肢体表演为现代剧场艺术开拓新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目标。
赵建新
关键词:民间性民俗性戏曲程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