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珊

作品数:6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酶活性
  • 2篇
  • 1篇氮磷
  • 1篇氮素
  • 1篇稻田
  • 1篇稻田土
  • 1篇稻田土壤
  • 1篇典型土壤
  • 1篇动力学
  • 1篇养分元素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
  • 1篇造纸
  • 1篇造纸污泥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生物炭
  • 1篇生育

机构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6篇陈珊
  • 5篇彭佩钦
  • 3篇廖柏寒
  • 3篇陈齐
  • 3篇邓潇
  • 2篇侯红波
  • 1篇葛体达
  • 1篇刘妍
  • 1篇朱晓龙
  • 1篇周航
  • 1篇张平
  • 1篇吴金水
  • 1篇王娟
  • 1篇马慧静
  • 1篇祝贞科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对外源氮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微生物响应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而秸秆中较高的碳氮比,使秸秆碳的利用率较低,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因此配施无机氮磷肥能够调控土壤中元素计量比,增加微生物活性和元素利用率,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本研究选择在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15)N标记的无机氮肥,研究不同养分肥料添加对土壤中外源氮转化与分配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增加了土壤和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秸秆与无机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壤中^(15)N-TN在100 d培养时期内基本保持在28~33μg,^(15)N-NH+4在前30 d培养时期内逐渐增加,而后逐渐降低;施P增加了土壤中^(15)N-TN和^(15)N-NH+4的含量,却使土壤溶液中^(15)N量降低了28%.无机氮肥在土壤中的分配表明,^(15)N在土壤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2%~61%,磷肥的添加使^(15)N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大提高了16.5%,而土壤溶液中^(15)N的比例由第5 d的36%降低至100 d时30%,使外源^(15)N损失量减少了1.2倍.秸秆添加促进了微生物活性,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量;而无机肥料的添加进一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100 d培养实验后,秸秆与无机氮、磷肥同时添加使MBN增加到对照处理的2.0和2.2倍.磷肥添加促进了微生物对^(15)N的利用,使^(15)N-微生物生物量氮(^(15)N-MBN)的量比添加秸秆和氮肥处理的提高了1.5倍.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和底物亲和性,而氮磷肥同时添加时,酶活性较单加秸秆处理提高了48.1%.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实现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陈珊丁咸庆祝贞科王娟彭佩钦葛体达吴金水
关键词:氮素微生物15N示踪酶活性
添加造纸污泥对土壤-白萝卜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红壤、紫色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红壤、紫色土)添加不同量的造纸污泥对土壤-白萝卜系统Cd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污泥能提高土壤的pH、有机质、N、CEC,降低紫色土有效态Cd含量;添加造纸污泥显著降低了白萝卜叶、地下茎中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白萝卜系统中Cd的转运系数及富集系数;Cd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与土壤pH、有机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红壤和紫色土中造纸污泥最适添加量分别为5%、10%时,白萝卜根茎中Cd含量以及Cd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可达到相对最低值。造纸污泥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有效性,阻止其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可以为造纸污泥资源化和安全利用提供新途径。
陈珊刘妍陈齐邓潇彭佩钦廖柏寒
关键词:造纸污泥
不同微生物活性稻田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
探讨土壤碳固定和碳循环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热点问题。土壤碳循环受到土壤环境、微生物活性和底物可利用性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稻田土壤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不同,其固碳潜力存在差异。以葡萄糖模拟有机质(S...
陈珊
关键词:有机碳土壤酶活性
改性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对溶液中Cd^(2+)的吸附被引量:34
2016年
对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炭化制备的生物炭,运用高锰酸钾进行改性,研究其对Cd^(2+)的吸附效果。通过批次吸附实验,考察了两种改性生物炭对Cd^(2+)吸附的初始浓度、pH值、接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6.0,Cd^(2+)浓度为100 mg·L^(-1),温度为20℃,吸附时间为12 h,吸附剂投加量为1.0 g·L^(-1)条件下,改性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对Cd^(2+)的去除率分别为67.03%和46.10%,与未改性的生物炭相比,吸附率分别提高了3.8倍和6.2倍。改性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对溶液中Cd^(2+)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8.97和55.55 mg·g-1。两种改性生物炭的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改性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吸附Cd^(2+)后,可用NaOH溶液进行解吸,解吸4次后,对Cd^(2+)仍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量分别为31.40和24.10 mg·g^(-1)。这说明,高锰酸钾改性玉米秸秆炭和花生壳炭是一种吸附性能高且能够重复利用的去除溶液中Cd^(2+)的吸附材料。
邓潇周航陈珊陈齐彭佩钦廖柏寒张平
关键词:CD生物炭改性动力学解吸
大围山典型森林土壤有机氮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解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和有机氮素特征,采集大围山森林公园典型森林土壤剖面(0~100 cm),按每10 cm一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氮素和有机氮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受海拔高度影响,高海拔山地花岗岩黄棕壤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含量较高;2土壤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97.39%±1.17%,酸解性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64.38%±10.68%,酸解性有机氮各组分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范围为9.92~23.45 mg·kg-1,游离氨基酸氮(1.62~12.02 mg·kg-1)占可溶性有机氮比为27.36%±9.95%;4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全氮、可溶性总氮、无机氮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磷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中有机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组分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机氮组分与各氮素形态间的转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氮特征将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
丁咸庆马慧静朱晓龙陈珊侯红波彭佩钦
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
典型土壤不同提取态Cd与水稻吸收累积的关系被引量:16
2017年
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典型土壤不同提取态Cd(TCLP-Cd和土壤溶液-Cd)及其与水稻吸收累积的关系.选取典型水稻土红黄泥(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泥田),添加外源Cd梯度为0、0.5、1、2、5、10mg·kg^(-1),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pH、土壤溶液Cd(SSE-Cd)、TCLP提取态Cd(TCLP-Cd)及水稻各部位Cd积累量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红黄泥SSE-Cd范围为0~2.50μg·L^(-1),平均0.57μg·L^(-1),而紫泥田浓度范围为0~1.60μg·L^(-1),平均0.48μg·L^(-1);红黄泥TCLP-Cd范围为0~0.25 mg·kg^(-1),平均0.10 mg·kg^(-1),而紫泥田为0~0.2mg·kg^(-1),平均0.07 mg·kg^(-1).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土壤溶液Cd及TCLP提取态Cd均不同程度降低,且红黄泥高于紫泥田.TCLP提取态Cd与土壤溶液Cd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植株Cd累积量逐渐增加.土壤溶液Cd与米Cd、TCLP提取Cd与米Cd及水稻植株Cd累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种不同母质土壤环境容量差异很大,紫泥田土壤中Cd安全阈值是红黄泥的2.06倍,且两种土壤水稻Cd吸收累积差异明显,因而不同母质土壤Cd污染治理可能需要不同的措施.TCLP提取Cd与水稻Cd累积量相关性更高,提取量更大,可以准确评价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
陈齐邓潇陈珊侯红波彭佩钦廖柏寒
关键词:土壤类型水稻生育期土壤溶液TCL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