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莉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积液引流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子宫阴道积液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积液引流治疗新生儿、小婴儿子宫阴道积液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腹腔镜治疗的4例子宫阴道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情况。年龄2d至4个月,平均38d。合并尿生殖窦畸形2例,合并泄殖腔畸形1例,合并Muckusick-Kaufman综合征1例;伴发单侧肾积水2例,伴发双侧肾积水及球形结肠1例。4例患儿均行腹部、盆腔彩色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和生殖道造影检查,2例行膀胱镜检查。4例均行腹腔镜探查、子宫阴道积液引流,其中1例同时行肠造瘘术。结果4例子宫阴道积液患儿术后排便排尿困难、腹胀、腹部包块、阴道外口囊肿等症状全部消失,随访6个月~3年,均未复发。结论子宫阴道积液是临床少见疾病,通常是泄殖腔畸形或泌尿生殖窦畸形的一种表现,或某些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女性患儿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可多种畸形同时发生,临床诊断处理时应有所兼顾;腹腔镜下积液引流治疗新生儿、小婴儿子宫阴道积液临床可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彩色超声、MRI、CT、造影、术中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正确诊断。全面、正确认识该病以及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 张艳莉任红霞孙小兵赵宝红吴晓霞靳园园陈兰萍杨敏
- 关键词:腹腔镜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因异常及其致病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6年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1/4,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由于ARM发病因素多样及病理改变复杂,其具体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现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Hox基因、Shh信号途径、Fgf基因、Wnt基因、Cdx和TCF4基因、Eph及其配体参与了消化道末端的发育,当这些基因/信号途径异常时均可导致肛门直肠畸形;此外,在妊娠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可导致其发育异常。由于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繁多,因而关于人类AR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本文对ARM的致病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 张艳莉任红霞
-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因致病因素
- 6个月以内婴儿子宫阴道积液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6个月以内婴儿子宫阴道积液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例子宫阴道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儿年龄2d至6个月,平均年龄57 d.6例中2例患儿合并尿生殖窦畸形,1例合并泄殖腔畸形,1例合并Muckusick-Kaufman综合征,1例合并阴道斜隔综合征,1例单纯处女膜闭锁.3例伴发单侧肾积水,1例伴发双侧肾积水及球形结肠,1例双手双足多(并)指、趾、先心病,1例伴发双子宫、双阴道、阴道斜膈综合征并肾囊性变.6例患儿均行腹部、盆腔彩超检查,5例行腹部CT或MRI检查和生殖道造影检查,3例行膀胱镜检查,4例行腹腔镜探查.6例均行子宫阴道积液引流,其中1例行处女膜切开引流术,1例行阴道斜隔切除积液引流术,4例行腹腔镜下积液引流(1例同时行肠造瘘术).6例子宫阴道积液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至3年,均未复发.结论 婴儿子宫阴道积液临床罕见,常是泄殖腔畸形或泌尿生殖窦畸形的一种表现,或某些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临床常表现为腹胀、排便排尿困难、盆腔肿物、会阴部异常等,极易误诊、漏诊;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彩超、CT/MRI、造影、术中内镜检查等均有助于正确诊断.全面、正确认识该病以及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 任红霞张艳莉孙小兵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杨敏段利琼孙雪陈兰萍
- 关键词:婴儿
- 新生儿非计划二次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外科2005年01月至2014年12月非计划二次手术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40例新生儿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d,平均住院时间26.2d,按再次手术与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统计,平均间隔时间为11.4d。40例新生儿均为先天性肠道疾病术后,因各种原因行非计划二次手术,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肠道疾病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结果前五年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2.6%,近五年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1.7%,降低了0.9%。新生儿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原因主要是肠梗阻15例(37.5%)、吻合口漏6例(15.0%)、切口裂开7例(17.5%)、消化道穿孔7例(17.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3例(7.5%)、肠旋转不良肠再扭转2例(5.0%)。40例中34例痊愈,5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除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因低位肠梗阻再次人院手术治疗,其余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非计划二次手术对患儿造成损害,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规范手术操作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 杨敏陈兰萍孙小兵吴晓霞赵宝红靳园园任红霞张艳莉
- 关键词:先天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