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物理建模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以“高空抛物”问题教学为例被引量:5
- 2021年
- 从真实情境出发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高空抛物"为问题情境,将建模理论步骤细化到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中,对以物理建模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了讨论。
- 王艺朦陈晓陆刘青华
- 关键词:物理建模高空抛物教学设计
- “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实验改进研究
- 2019年
- 针对"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实验存在的问题,即由于漆包线圈的匝数过多、线圈过密,在探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时,学生容易产生"闭合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引起感应电流产生"的错误前概念;对原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之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点,进而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 李旭斌刘青华陈晓陆张维堂
- 基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校本教研实践——以解决2021年IYPT“不可逆转的浮沉子”的问题研究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通过开发IYPT物理研究的校本课程,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解决2021年IYPT"不可逆转的浮沉子"问题研究为例,在设计"浮沉子"的实验中,抓住影响"浮沉子"上升、下沉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对"浮沉子"反常问题的临界条件进行模型建构,分析其动力学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 刘青华展林弟褚逸飞
- 关键词:科学思维校本教研
- 论证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以卫星变轨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科学论证是科学思维的要素之一,基于科学论证为基础进行的教学为论证式教学,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探究卫星变轨过程”为例,就人造卫星在变轨过程中的点火方向、速度以及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等问题开展论证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提出论点、为论点找理论依据、解释交流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白杨王艺朦刘青华
- 关键词:论证式教学科学思维卫星变轨
- 改进演示实验 促进深度学习——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
- 2023年
- 针对“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材中原有实验装置,设计定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 展林弟刘青华陈晓陆
- 关键词:物理概念磁感应强度
-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提升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从提升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角度出发,以"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构建"重力做功的特点"学习进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此处应用"微元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使用科学论证模式对其进行论证,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 刘青华
- 关键词:学习进阶微元法
- 基于问题解决理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实践——以“简谐运动”教学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高阶思维培养一直以来是国家教育改革与物理学科教学的双重需求,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主要阵地.在厘清高阶思维内涵和构成要素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理论,以简谐运动教学为例,以问题情境为导向,以高阶学习活动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探索指向学生高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希望以此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供启发与借鉴.
- 郭丽莎刘青华
- 关键词:高阶思维简谐运动问题情境
- 基于物理图式学习进阶理论的超重和失重教学实践研究
- 2021年
- 以"物理图式"和"学习进阶"为理论依据,进行设计物理概念图式的学习进阶,基于学科核心概念构建新的物理概念.以"超重与失重"概念为例对物理核心概念教学过程进行实践研究,将学生对"加速度"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组织、建构、拓展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提炼和升华,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 展林弟郑朝阳刘青华
- 关键词:超重失重
- TPACK视域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进阶的教学设计——以“简谐运动”为例被引量:3
- 2022年
- 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以研究简谐运动为例,基于TPACK理念利用智能手机、计算机、2D视频分析与建模软件Tracker等信息技术构建思维进阶课堂,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进阶.
- 展林弟刘青华
- 关键词:科学思维简谐运动高阶思维
- 劳动是优秀者的资格——我的劳动教育新尝试
- 2016年
-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学生,在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班主任采取惩罚方式矫正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劳动低贱,是表现不好的人才会受到的惩罚。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呢?在班级工作实践中,我坚守"劳动是优秀者的资格"理念,开展了劳动教育的尝试,从先期造势、过程强化、制度保证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 刘青华
- 关键词:劳动教育惩罚方式热爱劳动劳动委员劳动光荣高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