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镜
  • 3篇疗效
  • 3篇膜下
  • 2篇食管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1篇代谢
  • 1篇血流
  • 1篇胰腺
  • 1篇胰腺功能
  • 1篇胰腺血流
  • 1篇胰腺炎
  • 1篇胰腺炎患者
  • 1篇抑素
  • 1篇粘膜
  • 1篇粘膜下

机构

  • 6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6篇邱洪清
  • 6篇何斌
  • 2篇刘健
  • 1篇李锐
  • 1篇程志健
  • 1篇邹健
  • 1篇任丽华
  • 1篇刘琼
  • 1篇屈霄
  • 1篇孙敏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医学信息(中...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2011年
目的:主要分析了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意义。方法:对本组的90例患者进行内经超声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判断正确率为81.4%、N分期判断的正确率为85.4%。结论: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比较正确的判断出胃癌的分期,同时还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邹健卢娅萍邱洪清何斌
关键词:超声内镜检查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及全层切除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
2016年
背景:临床上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取得了良好疗效。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及全层切除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92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或内镜全层切除手术治疗。治疗后,对手术操作各项指标、出院后复发情况进行评测。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中,有66例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病变全部完整剥离,病灶直径为1.72-3.45cm,手术时长(37.5±3.5)min,术后均无出血和穿孔发生;26例患者进行内镜全层切除治疗,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切除肿瘤直径为1.76-3.89cm,手术时长(69.7±14.2)min,术后均无出血现象;患者住院时间为(6.17±2.54)d;中位随访8个月,仅有1例复发。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或内镜全层切除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效果好,手术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刘健邱洪清何斌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胃黏膜下肿瘤
SIRT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SIRT3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为ESCC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ESCC患者癌组织、正常食管组织标本各20例,免疫组化(IH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标本中SIRT3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ESCC细胞株Eca109在常氧、缺氧(6 h、12 h、24 h)状态下SIRT3、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SIRT3蛋白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食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1±0.06 vs 0.26±0.04,P<0.05);缺氧状态下Eca109细胞中SIRT3表达水平降低,HIF-1α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SIRT3的高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有关;HIF-1α对ESCC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表达的检测可能会成为ESCC的早期诊断手段之一。
刘琼何斌任丽华邱洪清
关键词:食管鳞癌能量代谢
经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经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44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均分成例数相等的2组,各22例。就常规开胸治疗(对照组)与经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从临床综合指标方面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相关指标,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从术后并发症方面分析,观察组为4.54%,对照组18.17%,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加快机体康复进程,建议临床对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实施经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治疗。
刘健邱洪清何斌
关键词:食管平滑肌瘤临床疗效
较大胃间质瘤内镜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较大胃间质瘤的消化内镜手术策略,分析内镜手术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内镜手术的5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组、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组,分析三组患者的肿瘤特征、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SD组肿瘤可分布于贲门、胃底、胃体、胃窦,EFR组肿瘤主要位于胃底,少见于胃体及胃窦,STER组肿瘤见于胃体大弯侧及贲门,三组患者肿瘤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肿瘤最大长径小于EFR、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EFR组、STER组肿瘤均起源于固有肌层,三组患者肿瘤起源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STER组肿瘤均为腔内生长,EFR组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三组患者肿瘤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D、ST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一年,三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100%,均无复发转移情况发生。结论ESD、EFR、STER治疗较大胃间质瘤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肿瘤部位、大小、肿瘤起源及生长方式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术。
邹欢何斌屈霄邱洪清李锐
关键词:胃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探讨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血流及胰腺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对患者胰腺血流及胰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依照其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两组分别给予生长抑素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时间点血流指标及胰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胰岛素(INS)水平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肪酶(LIP)、胰高血糖素(GLU)、淀粉酶(AMY)、胰蛋白酶原-2(TPS-2)与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能有效保护患者血流与胰腺功能,尤其是改善胰腺疾病方面优势显著。
孙敏何斌程志健邱洪清
关键词:生长抑素急性胰腺炎血流胰腺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