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冷基勇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3篇手术
  • 2篇血管
  • 1篇低级别胶质瘤
  • 1篇动脉瘤夹
  • 1篇动脉瘤夹闭
  • 1篇动脉瘤夹闭术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血流
  • 1篇多普勒血流探...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栓塞治...
  • 1篇血流
  • 1篇神经管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生长激素
  • 1篇生存期
  • 1篇视神经

机构

  • 6篇大连市中心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冷基勇
  • 5篇丛培雨
  • 3篇王心民
  • 3篇熊文德
  • 1篇崔承志
  • 1篇吕洪柱
  • 1篇吴治群
  • 1篇王克臻
  • 1篇王若雨
  • 1篇吴志群

传媒

  • 4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床突旁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进展
2014年
床突旁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手术困难的疾病之一,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通常开颅手术中常涉及磨除前床突、打开视神经管、打开硬脑膜等一系列操作,以便直接暴露动脉瘤颈,术前还需临时阻断颈总动脉等一系列操作。因此,正确诊断床突旁动脉瘤,并设计恰当手术方式对成功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至关重要。
冷基勇丛培雨宋憧吴志群王心民熊文德
关键词:床突旁动脉瘤开颅视神经管颈总动脉临时阻断
胶质瘤基因分型和主要标志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50%以上。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差,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hiforme,GBM)为例,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5个月[1],而低级别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为4-15年[1]。基于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关蛋白、超微结构等的传统临床病理学分类已不足以解释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巨大差异。
申大川冷基勇王若雨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基因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低级别胶质瘤中位生存期高级别胶质瘤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与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侵袭性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RNA MEG3)和DNA去甲基化酶TET2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垂体GH腺瘤并接受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切除的患者60例,同时收集10例无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颅脑外伤患者的正常垂体前叶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TET2在正常脑外伤对照垂体前叶组织、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表达,并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将年龄、性别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对垂体GH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影响。结果MEG3和TET2的侵袭性生长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分析组间差异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水平在正常外伤对照垂体组织、非侵袭性GH腺瘤和侵袭性GH腺瘤中依次降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097±0.04,而在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384±0.141。MEG3表达水平与垂体GH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P<0.05)。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三组样本中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提示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量与DNA去甲基化酶TET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低表达与垂体生长GH激素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徐凯冷基勇丛培雨
关键词:垂体生长激素侵袭性
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研究颅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进行颅脑手术的病人512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手术位置发生感染的例数有17例,发生感染几率为3.3%。根据手术部位感染(SSI)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包括有0分、1分以及2-3分,它们依次为1.3%(5/367)、8.52%(11/129)、18.7%(3/16)。其中出现手术位置感染的危险原因其中有临床手术时间在4h以下。手术以后采取引流导管,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原因评分在零分以上,所有病人在这次手术之前全部有既往颅脑手术史。结论颅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有三点,其中有手术时间在4h以下、手术以后采取引流导管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原因评分在零分以上,其发生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为3.3%,因此,要对以上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使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减少,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冷基勇丛培雨熊文德
关键词:感染率颅脑手术
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总结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开颅手术夹闭治疗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结果8例开颅手术夹闭治疗患者中,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不全闭塞1例,早期死亡1例,2例夹闭术后再破裂出血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完全闭塞。12例m管内栓塞治疗患者中,9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其中8例随访6个月至3年,均痊愈,遗留轻度偏瘫2例及动眼神经麻痹1例;1例正在随访中。结论根据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各种处理手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安全闭塞颅内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
冷基勇丛培雨王心民吴治群熊文德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1 mm微探头检测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根据血流信号,未行动脉瘤夹调整55例;处理动脉后,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65例,使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对比分析动脉瘤夹调整前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变化,并于术后1周对患者均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术后1、3和6个月随访DSA,评估术后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瘤颈残余及载瘤动脉梗阻率为3.3%(4/120),低于大宗病例5%的血管梗阻或瘤颈残余率。结论微血管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该技术有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的误夹或载瘤动脉夹闭不全,以便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提高手术疗效。
冷基勇丛培雨王心民王克臻吕洪柱崔承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