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峰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盆地
  • 1篇断陷
  • 1篇扬子北缘
  • 1篇十屋断陷
  • 1篇松辽盆地
  • 1篇松辽盆地南部
  • 1篇盆地演化
  • 1篇前陆
  • 1篇前陆盆地
  • 1篇重磁
  • 1篇重磁异常
  • 1篇重磁资料
  • 1篇晚造
  • 1篇陆盆
  • 1篇基底
  • 1篇北缘
  • 1篇磁异常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2篇刘少峰
  • 2篇潘峰
  • 1篇郜瑭珺
  • 1篇闫玉梅
  • 1篇陈宇亮
  • 1篇姜承鑫
  • 1篇郑洪波
  • 1篇王平
  • 1篇王凯
  • 1篇祁攀文
  • 1篇吴键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2
2013年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王平刘少峰郑洪波王凯郜瑭珺潘峰李王鹏姜承鑫陈宇亮陈宇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扬子北缘
基于高精度重磁资料的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基底断裂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1∶5万重磁资料的处理分析,使用离散的二维小波变换、相关滤波、异常剥离以及常规的重磁位场分离方法来揭示盆地基底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地震和钻孔资料,对十屋断陷基底断裂进行了综合预测。在十屋断陷基底内部确定了21条主要断裂,主要分为4组,即F1桑树台断裂、F2八屋断裂带、F3金山断裂、F4大榆树断裂。十屋断陷基底主干断裂系统主要由盆地西侧桑树台断裂和盆地内部一系列NE走向的断裂组成。桑树台断裂北部为NE走向,中部近SN走向,南部为NW走向,总体平面形态为弧形。盆地内部具有3组NE向正断层,这些正断层走向与桑树台断裂北段一致,应该和桑树台断裂形成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研究结果为十屋断陷基底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闫玉梅刘少峰潘峰吴键祁攀文
关键词:重磁异常十屋断陷松辽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