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涛
-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联合国议事的儒学发声与文化相容人权观
- 2024年
- 自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立之初,当年的中国代表张彭春就曾借用儒家文化发声,促使儒家的仁的理念被写入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以史料为基础,配以儒学义理解读,能从第一条中抽绎出文化相容人权观。二者由此具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和儒学底蕴,背后的理论依据则是具体问题导向论和解题策略择优论。第一条属于承载各国文化共存的框架,主旨是要为各国交往秩序的塑造提供更显开明的基本遵循。以此为前提,文化相容人权观的主旨正是要借用儒家文化促成包括它在内的各国文化和谐共存。在权利平等的层面上,文化相容人权观还会受到儒家文化一内一外的双重加持。人权和儒家文化合璧,更能显示出后者的理论版图有所扩展,而版图扩展论一经浮现,便会否定返古回卷论。
- 伊涛
- 关键词:《世界人权宣言》儒家文化权利平等
- 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被引量:8
- 2014年
- 家庭伦理的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并非儒家的创设,而是被写入儒学文本的历史。它又在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滋生出来。儒学文本上的孝道理念出现在司法判决书上,说明法官把儒学文本视为孝道理念的权威表达,并且要借用权威表达来加强判决的权威性。涉孝纠纷一旦出现就表明,仅凭自然的血缘亲情来维持代际关系并不可靠,因而权利话语和伦理话语成为民众解决代际关系问题的两种备选方案。中国何以会出现代际法律制度,仅仅只是中国的立法对中国的儒家化代际伦理制度做了法律上的修辞而已,使得权利话语优先被选只是为了促使伦理话语优先被选,继而意味着"制定法之治"与"法治国之治"两种法治观要由前者转向后者。
- 伊涛
- 关键词:家庭伦理孝道权利儒学
- 文化与制度的耦合:见义勇为的儒学表达与法律助推被引量:3
- 2020年
- 借助于法律助推见义勇为,其实就是要助推儒学理念获得实践,因为见义勇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儒学内涵。通过彭宇案可以发现,借助于法律助推见义勇为具有必要性;通过小悦悦事件则可以发现,助推儒学理念获得实践具有可行性;两案进一步凸显出见义勇为的实现概率。良好的法律必然是文化与制度的良性耦合。儒学与法律以一内一外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促使儒家原有的秩序构设框架(克己复礼)展现出崭新的面貌,相较于儒学一直居于前台,责任豁免的权利则始终处在后台或者备用的位置。
- 伊涛
- 关键词:见义勇为民法总则儒学
- 转型中国的民法:品性与任务
-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民法通则》立法的时代背景与《法国民法典》相似,它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初期阶段的产物,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会形态的塑造和理性建构。《法国民法典》与《民法通则》同样是社会转型初期阶段的产物,在前者之所以没有规...
- 伊涛
- 关键词:民法通则中国民法典法律意思自治
- 文献传递
- 习俗与法律在婚姻缔结中的纠葛与融合被引量:1
- 2019年
- 就当代中国的婚姻缔结来说,法律趋向于把它定义为个体化的私人事件,意在确保当事人享有婚姻自主权,习俗则把它定义为关联于家人和家务的家庭事件,意在应对家庭关系和家庭事务的处理。两种定义的纠葛与融合凸显着中国式结婚具有三方面特征。其一,在中西的层面上,通过外来法律本土化,鉴取西方的观念和制度,用以型塑中国法律关于婚姻缔结的定义,凸显着中国式结婚的制度来源特征。其二,在古今的层面上,历经社会转型的损益,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持久性观念,用以描述习俗关于婚姻缔结的定义,凸显着中国式结婚在本土的跨时代的规律性特征。其三,在古今中西的双重维度中,关于婚姻缔结的两种定义有所融合,凸显着中国式结婚在当代的特定时代特征。
- 伊涛
- 关键词:婚姻法习俗婚姻自主权儒家传统
- 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与儒家的写作经验被引量:10
- 2016年
- 人际关系及其内在的道德话语与权利话语是人们解决日常交往问题的两套备选方案。权利话语只有在德性不得彰显以及人际关系发生破裂时才会发挥作用。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权利备选论与权利后备论"。儒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需要同时借助于内在的德与外在的礼来维持人际关系。借用儒学的内外框架并且依据儒家的写作经验,把其中的"礼"置换为权利,便可以揭示出权利备选论与权利后备论具有丰富的儒学内涵,即当代社会的道德与权利同样一内一外发挥着作用,仅凭内在的道德自觉以及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来维持人际关系并不可靠,在道德无法发挥作用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便有必要借助于外在的他律性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解决问题。
- 伊涛
- 关键词:债权制度调解制度
- 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乡:沂源故事的教科书寓意
- 2023年
- 各种故事在民间生发和流传,属于常见现象。有些甚至会成为人们学习和考究如何做事的教科书。事理讲述一旦暗含传统文化的内容,难免还会透视出传统文化并非只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卧躺在历史典籍里,而是还会以民间为故乡,即生发且长成于民间。选用一例前往山东省沂源县寻访得来的、此前不曾见于任何文献的故事,展开分析,更能透视出传统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以民间为故乡的原生态样貌。故事以见义勇为和人性善恶作为主要的叙事内容。久经流传,具有丰富的教科书寓意,一则教人知恩图报,二则宣扬善有善报和恶有恶报,背后则挺立着儒家和道教保存纷争的携手并进。凡此种种,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层面上,会对民众通过古籍体认传统产生自下而上的接迎效应。
- 伊涛
-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故事见义勇为人性善恶
- 阳明心学的司法叙事与民间阅读的意涵被引量:1
- 2022年
- 阳明心学自明代流传至今,出现在了看守所,被几名犯罪嫌疑人视为自我审判的依据和重启人生的教科书。哪怕只属于民间阅读,但展开了司法叙事。如果说人们不曾涉嫌犯罪时,内心本有善念,再借用阳明心学点燃,便会让善念越发充盈。犯罪的原因若在于道德人格不够完善,日后只需找回失却的心之本体,必将促使善念重新闪现,会让人以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心态和眼界看待万事万物。犯罪必将遭到法律的否定,难免会让犯罪嫌疑人万念俱灰,阳明心学适时出现,则能让他们敢于认罪和积极担责。道德认罪与依法认罪原本两分,但在阳明心学的论域内,前者是源头式认罪,后者是衍生式认罪。由源头到衍生,体现着知行合一。当代情形是历史经验的重演,在明代亦可看到类似事例。古人今人都具有反身向内的道德天性,王阳明早已针对人的良知做足了文章,促使古往今来每当有人想要为善去恶,就会接受阳明心学。当代司法有了它的加入,便突破了原本只以落实法律作为要义的局限,昭示出古代的先贤思想并非只能表现为静态的历史文字表达,而是还可以获得动态的书写,最终呈现出亦古亦今的叙事样貌。古今司法借用阳明心学提点案犯,无疑为阳明心学事功功能的发挥找到了落脚点,更为思想史的司法书写提供了契机。
- 伊涛
- 关键词:阳明心学司法实践看守所犯罪嫌疑人
- 法治资源的筹集与儒学实践的法律引擎
- 2023年
- 法治建设除了需要诉诸法律资源的筹集之外,还应关注到儒学实践的当代再现。尤其是儒家对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做出的阐发,原本就可以用来塑造亲属举证豁免权。家庭伦理未必只能存在于家内,甚至可以通过外溢的途径在家外获得展现,既有正面形象,又有负面形象。面对后者,公共舆论加持着其他儒学理念表达出了排斥。行为互动方面的儒学传统,更是成为公共舆论的内在构成。各种情形的出现都肇因于法律的引擎。儒学实践与法治建设共同塑造着当代的社会氛围,人们的日用常行连缀着儒学文本内外。只要把社会转型时期的断裂式思考和文化知识论转换为关联式思考和文化修养论,通过研磨具体事例即可发现,儒学对法治的参与大致遵循两种进路,即建构论和自然而然生成论。
- 伊涛
- 关键词:法治儒学家庭伦理公共舆论公权力
- 神话的真实发生与婚姻制度的道教反抗被引量:2
- 2021年
- 通过考察四大民间神话(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可以发现,它们的某些情节本身未必真实,囊括在寓意中的事情却可以真实发生,即传统社会的婚姻缔结需要遵循礼教制度。即便排除了父母之命,其实仍旧未必能够确保圆满,难免还需要获致诸多条件的共同支持,甚至要面对来自家外的干扰和男女双方的形象设定。道教意旨潜含在故事中,借力于人们对不美好的反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而且与儒家和法家展开了对垒,促使神话成为了三方相互制衡的演练场,但它们的流传并没有滋生出可以用来重塑婚姻秩序的崭新规范,反倒让儒家的某些论断获得了本意的还原。古今社会转型中固然曾出现戏改运动,以就地取材的姿态,助推着婚姻家庭生活发生演变,但当代的婚姻缔结依然未必只是关涉结婚,还会关涉上事下继的各种事务。儒家就此恰恰提供了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反复使用乃至一再重构的理念范型,透视着儒家思想原本就具有的史学品格。当代法律更是确立了全新的婚姻制度,神话故事和道教却不会失去寓意释放的空间,甚至依旧保持着对社会实际的映现,而子女的婚姻自主权毕竟通常只是居于留待备用的"备胎"位置,神话和道教是否会释放寓意终将取决于儒家式婚姻缔结能否与婚姻自主权兼容。
- 伊涛
- 关键词:神话道教法家婚姻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