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林生

作品数:10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施肥
  • 4篇土壤
  • 3篇养分
  • 3篇土壤养分
  • 3篇花椒
  • 3篇甘蔗
  • 2篇青花椒
  • 2篇主产区
  • 2篇九叶青花椒
  • 2篇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用量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钾
  • 1篇氮钾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率

机构

  • 10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杨林生
  • 5篇张宇亭
  • 5篇石孝均
  • 4篇张跃强
  • 3篇杨敏
  • 2篇黄兴成
  • 2篇谢军
  • 2篇王洁
  • 1篇江秋菊
  • 1篇赵亚南
  • 1篇王洁
  • 1篇杨柳青
  • 1篇吴锐
  • 1篇杨柳青
  • 1篇谢青

传媒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4
2021年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_(2)O_(5)·hm^(-2)、208 kg K_(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_(2)O_(5)·hm^(-2)、281 kg K_(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_(2)O_(5)·hm^(-2)、193 kg K_(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
周一帆杨林生孟博战健邓燕
关键词:甘蔗主产区施肥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是含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和盐指数都较高,关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未见报道。论文旨在明确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探明含氯化肥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机理,为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和土壤肥力的保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展22年的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含氯处理(含氯化肥配合稻草还田,(NPK)Cl+S)与不含氯处理(NPK+S)、以及不施肥对照(CK)和单施化肥(NPK)的土壤,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含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种类及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含氯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NPK+S)相比,含氯化肥(NPK)Cl+S稻季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NPK+S)的35.7%、18.0%、69.8%,麦季土壤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的31.6%、24.5%、75.6%。主成分分析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优于酸性和中性磷酸酶、硝酸盐还原酶。PLFA分析表明,含氯处理微生物量和种类最低,比等养分不含氯处理PLFA生物量降低24.7%,比对照降低43.2%;施用含氯化肥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数量,G+细菌显著降低,对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微生物种群量的减少与含氯处理土壤p H降低和酶活性下降有关。长期施用含氯化肥作物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含氯处理比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水稻季产量和周年产量22年平均下降6.8%、3.3%。【结论】长期施用双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及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减产趋势。建�
杨林生张宇亭黄兴成张跃强赵亚南石孝均
关键词:含氯化肥土壤酶活性稻麦产量长期定位试验
重庆市花椒生产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重庆市2017年以来的225份调研数据,以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产量水平为分类依据,分析当前小农户生产的施肥现状、产量差及其影响因素、化肥减施潜力,以期为区域花椒生产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重庆花椒平均产量为8.66 t/hm^(2),产量潜力为16.7 t/hm^(2),产量差达8.02 t/hm^(2),当前椒农平均生产水平仅实现了产量潜力的52%,高、中、低产农户的产量差分别为3.11、7.84、12.2 t/hm^(2);椒园氮、磷、钾化肥用量分别为N 283 kg/hm^(2)、P_(2)O_(5)182 kg/hm^(2)、K_(2)O 237 kg/hm^(2)。高产组椒农的化肥减施潜力大,其氮、磷和钾肥可分别减施36%、19%和16%;农户平均施肥以及中、低产组农户施肥水平均低于线性-平台模型拟合的合理施肥量,高产组农户是化肥减量和效益提升的主要对象。当前生产条件下,优化施肥量(氮肥N 299 kg/hm^(2),磷肥P2O5228 kg/hm^(2),钾肥K_(2)O 307 kg/hm^(2))、施肥次数(4~5次)、种植密度(密植,2000株/hm^(2)以上)和整枝管理(果枝长度1.5 m以上,单株结果枝条数47~48条/株)能有效削减花椒产量差15.4%~43.3%;其中,施肥量、施肥次数和种植密度是影响花椒产量的主要因素,三者的贡献率高达52%。综上所述,重庆花椒生产上农户间产量、施肥量差异较大,提升农户科学施肥认识、整枝管理水平、耕地保护意识以及合理密植观念有利于削减花椒产量差和提高花椒生产效率,同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卢明王帅王洁杨林生魏勇陈松柏赵敬坤石孝均
关键词:花椒施肥种植密度
重庆花椒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综合肥力评价被引量:8
2022年
通过分析重庆市江津花椒主产区2013年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并对126个定点监测椒园(2006-2013年)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肥力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期为重庆市花椒园土壤综合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3年全区椒园土壤pH均值为6.0,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4.2 g/kg,在空间上分布较均匀,但处于缺乏水平;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5.8 mg/kg, 119.1 mg/kg,中等及以上样点占比分别为35.4%和55.3%,但南北差异较大;土壤速效磷平均质量分数为7.6 mg/kg,处于缺乏水平,极缺乏的样点占比22.0%,且集中在西南片区;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1.9~107.7 mg/kg,均达到很丰富的水平,除有效锌、有效锰在空间上为均匀分布外,其余呈斑块状分布.此外,126个定点监测椒园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个单位,土壤酸化严重;较2006年,除有机质和有效钾基本不变外,2013年土壤碱解氮提高了34.2%,而速效磷降低了21.9%;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2006年的2.2~3.6倍,2013年各指标变异系数较2006年平均下降了16.8%.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定点监测椒园土壤综合肥力水平,表明重庆花椒主产区土壤综合肥力在7年间分别提升了13.3%和18.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Ⅲ级),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为主要限制因子.建议在椒园进行枝条还田、种植绿肥或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pH,并结合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合理施肥以保障花椒绿色可持续生产.
魏勇王帅赵敬坤彭清王洋李志琦蔡国学杨林生徐文静张建伟王洁张跃强王洁
关键词:九叶青花椒土壤养分养分分布特征
氮肥用量和运筹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冷浸田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水稻田,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以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氮肥运筹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西南地区冷浸田合理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试验设5个氮肥施用水平:0(N0),90(N90),120(N120),150(N150),180(N180)kg/hm 2,3个氮肥运筹方式,即底肥:分蘖肥:穗粒肥氮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0∶40∶0(T1),40∶60∶0(T2)和40∶20∶40(T3),以及控释氮肥1次施用处理(T4).结果表明,N120,N150和N180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N0和N90处理,其中以N150处理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9466.65 kg/hm 2和30.75%,氮肥的回收利用率比N120和N180处理高2.37,3.54个百分点,且N15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显著高于N120和N180处理.3种氮肥运筹方式及控释氮肥处理间水稻产量、生物量及籽粒氮素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氮肥采用底肥∶分蘖肥∶穗粒肥=60∶40∶0处理,水稻收获指数、结实率、每穗粒数均高于其余氮肥运筹及控释氮肥处理.鉴于西南地区的冷浸田氮素水平和基础地力较高,施氮量宜为120~150 kg/hm 2;氮肥运筹以普通尿素按底肥∶分蘖肥∶穗肥=60∶40∶0施用较为适宜.
方林发张宇亭谢军黄兴成赵亚南杨林生石孝均
关键词:氮肥用量氮肥运筹冷浸田氮肥利用率
重庆市九叶青花椒施肥现状评价被引量:18
2020年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重庆市九叶青花椒主产区江津区5个主产乡镇160个种植户2017年2-5月的花椒施肥和产量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青花椒平均产量为9.87 t/hm 2;氮磷钾养分平均施用量分别为350.7,220.3和288.2 kg/hm 2,以施用化肥为主,有机肥投入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占其总养分投入量的2.64%,1.75%和2.22%.氮磷钾施用量在适宜范围内的农户比例分别为23.7%,23.7%和31.3%,施用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1.9%,22.5%和29.4%,施用不足的农户分别占5.0%,10.6%和3.8%.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花椒产量,较不施有机肥增产17.8%.高产高效农户平均产量为11.44 t/hm 2,氮磷钾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71.8,163.7和218.1 kg/hm 2,其偏生产力分别是42.6,75.7和54.7 kg/kg,较氮磷钾肥平均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9.1%,30.2%和36.8%.综上所述,重庆花椒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的产量差异,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提高花椒产量的重要措施.
杨林生杨敏彭清王洋张宇亭张跃强石孝均
关键词:花椒施肥
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19年
为探求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低氮10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195 kg·hm^-2),且每个氮水平下设置4个不同钾水平(不施钾,低钾60 kg·hm^-2,中钾105 kg·hm^-2,高钾150 kg·hm^-2),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的累积特征、花前花后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延长,水稻干物质累积量随之增加;且水稻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氮条件下最大,分别为938和7 998 kg·hm^-2。随施钾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使得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加后降低,在中钾条件下最大,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为236 kg·hm^-2·d^-1,干物质累积量为14 215 kg·hm^-2;水稻茎鞘干物质转运量随施钾水平提高而提高,高钾条件下最大,茎鞘转运量达到1 704 kg·hm^-2。水稻产量随施钾水平提高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在中钾条件下最大,为7 780 kg·hm^-2。从整体看,中氮高钾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 353 kg·hm^-2。综合分析,本地区适宜的氮钾肥用量分别为150和105~150 kg·hm^-2。
杨林生张宇亭杨柳青杨柳青谢军杨敏张跃强
关键词:水稻
勐海县甘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肥力评价被引量:8
2022年
对勐海县10个甘蔗生产乡镇进行土壤调研取样,共采集0~20 cm土层样品200份,测定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运用ArcGIS的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蔗区土壤肥力现状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改进后的Nemerow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的肥力等级。结果表明:勐海县蔗区土壤主要为酸性(pH 4.5~5.5)土壤,占比高达73.5%,pH<4.5的强酸性土壤占比9.5%;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总体较高,中等及以上等级占比分别为88.5%、83.5%、71.0%、91.5%、73.5%、85.0%。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勐海县南部土壤pH较高,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偏低的区域主要在西部和南部部分乡镇,交换性钙镁含量则在西北部和中东部部分区域偏低。蔗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1.52,土壤肥力等级为Ⅱ级,即中等偏上肥力水平。总之,勐海县蔗区土壤普遍呈酸性,大部分土壤肥力水平整体较高,只有个别地区部分养分含量较低,养分条件总体上适合甘蔗的生长。
孟博周一帆杨林生彭国政李加群邓燕
关键词:甘蔗土壤养分GIS土壤肥力评价
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和叶片养分状况调查研究被引量:18
2022年
广西是我国第一大甘蔗产地,了解广西蔗区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丰缺状况,可对广西蔗区提出针对性的施肥建议。对广西南宁、崇左、来宾、百色、柳州、河池、贵港、玉林和防城港等主要甘蔗产区进行土壤和叶片调研,各采集了110份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蔗区调研土壤pH值平均为5.21,pH值<4.5的强酸性地块占比为40.91%;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4.43 g/kg,低于20 g/kg的缺乏地块占比为35.46%;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2.70、22.79、158.45、637.98和93.33 mg/kg,各自处于缺乏水平的地块占比分别为26.36%、30.91%、4.63%、45.46%和41.82%。(2)叶片大中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钙和镁含量范围分别为14.80~25.50、1.30~2.50、9.90~19.70、1.30~7.50和0.40~2.80 g/kg,氮、磷和镁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地块占比分别为60%、91.82%和82.72%,而钾、钾含量普遍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叶片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和硼含量范围分别为15.90~175.80、15.20~238.10、1.00~6.70、4.90~38.80和1.10~27.70 mg/kg,铁、锰、铜含量大多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而锌和硼含量缺乏的地块占比分别高达50.09%和89.09%。(3)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pH值与叶片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锰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叶片磷、叶片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锰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叶片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的广西蔗区养分管理策略是重视土壤酸化治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和补施镁、锌、硼等中微量肥料。
孟博周一帆战健杨林生邓燕
关键词:土壤养分叶片养分甘蔗
X射线衍射分析长期钾素盈亏对土壤含钾类矿物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1991年—2013年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22年长期钾素投入亏缺和盈余处理中性紫色土壤钾素含量及含钾类矿物的演变特征。XRD图谱分析发现,长期钾素亏缺处理导致土壤云母、钾长石等含钾类原生矿物加速风化,表现为连续施肥22年<连续施肥12年<原始土壤,同时促进了蒙脱石的形成;长期钾素盈余处理土壤云母、钾长石等原生矿物风化程度虽得到有效缓解,但较原始土壤相比仍有明显风化。土壤含钾类粘土矿物的演变与原生矿物变化相似,长期钾素亏缺导致土壤粘粒中伊利石发生了明显崩解,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粘粒中伊利石的含量随之减少,长期钾素盈余处理明显缓解了伊利石的风化进程;但是无论是钾素亏缺或盈余处理都出现土壤中伊利石的风化崩解,同时伴随蒙脱石等膨胀型矿物的形成,现有的钾素盈余水平也不能阻止土壤含钾类矿物的风化崩解。另外,长期钾素亏缺导致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逐年降低,22年分别降低62.0%和37.4%;而钾素盈余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但缓效钾呈现下降趋势;土壤伊利石的风化程度和土壤缓效钾的演变趋势相吻合。表明中性紫色土壤中伊利石是土壤缓效钾的主要来源,长期钾素亏缺会造成土壤钾素枯竭和含钾类矿物的加速风化崩解,降低土壤供钾能力。
谢青张宇亭江秋菊杨敏吴锐杨林生石孝均
关键词:粘土矿物长期施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