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
-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5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青年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
- 2018年
-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要求青年研究必须建立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的时空特征相融合的科学理论框架。尽管社会的建构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社会存在只有在历史和地理中才能成为具体,但正如现代社会理论对时空问题的忽视一样,青年研究长久以来也不大重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或尽管引入了时空概念,但其视角却有问题。这种对时空的不合理处置在实际研究中造成了诸多困难,影响了青年研究理解和解释青年现象的效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中,青年研究需要拓宽其时空视野,尤其是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走进历史,用长时段的方法观察问题,进而挖掘历史变革更深层的规律和延续性。
- 方俊肖峰
- 关键词:青年研究社会性
- 论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在逻辑——兼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被引量:5
- 2016年
-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属于相对落后的领域,其改进有赖于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又以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为前提。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关注,环境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界方兴未艾的课题。本文从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出发,试图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在关联,从环境教育角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为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提供理论指导。
- 谭志敏方俊
- 关键词: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 青年研究中的“马克思归来”问题被引量:1
- 2019年
- 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恢复与重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强调阶级分析法的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它使得青年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场”的同时也不断疏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和再生产理论却逐渐为人所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这种语境下,在青年研究中讨论“马克思归来”问题,不仅意味着重新激活作为历史遗产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丰富思想资源,更要在青年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提高理论自觉,以专业化的研究态度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研究。
- 方俊宋家伟
- 关键词:青年研究马克思主义
- 超越二元对立:论青年整体性研究范式被引量:1
- 2017年
- 传统的社会化理论认为,青年是成长中的个体,是正在经历社会化的人。随着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意识到青年是具有强烈愿望的主体,受此影响的青年研究也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和总的理论指导,过于强调青年是一种"存在"的青年研究也陷入了碎片化,甚至成为一场解释学的狂欢。因此,青年研究亟须在"成长"与"存在"这两个主题中取得平衡,进而超越这种二元对立。青年整体性研究范式试图在青年与社会之间寻找自己的话语和空间,这种主张契合于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思想来源的"含中"策略,可以视之为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尝试,值得人们继续深究。
- 方俊
-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 “代问题”与“代沟”:青年研究的理论基础被引量:11
- 2016年
- 时至今日,实证主义的青年研究远多于理论性的青年研究。这种现状并不意味着青年研究可以远离学科基础理论。没有年龄在社会学中的理论出场,作为指号的"青年"概念就难以明确其所指对象,诸如第N代青年的说法也将失去依据;而否认代沟在推动社会变迁和文化创新中的作用,身处父权社会中的青年的重要性也将大打折扣。曼海姆和米德等人的研究共同构成了青年研究的理论支撑,它们既是对人们质疑"青年"是否重要以及能否成为合适的研究对象的一种回应,也是立志于深耕青年研究的学人们需要了解的基础性知识。
- 方俊
- 关键词:代沟青年研究
- 不一样的童年:新加坡纪录片中的童工现象与启示
- 2017年
- 在童工现象的成因上,童工及其家庭既是被迫的,也是自愿的。经济关系的无声强制在迫使青少年成为童工方面只是一种外在的结构性因素,受价值评价影响的童工及其父母的主动选择与周围世界对童工们的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问题的内在维度。考虑到价值评价在问题起源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必须从父母开始"首先要清除由经济不公正与文化不公正造成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增进童工父母的理性方能有效遏制童工现象。
- 方俊
- 关键词:童年童工纪录片
- 青年与科技的亲和性:两种向度的思考被引量:5
- 2019年
- "青年"这一所指被高度抽象化后常常被赋予一些理想化的特质,表现在科技创新领域,青年被认为是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与科技之间存在亲和性。这种亲和性表现为青年在科技创新中更具有优势,他们更容易接纳新技术、更容易受新技术的影响。这种观点随着对"青年"概念的具体化而需要进一步厘清。研究发现,同其他年龄段的群体相比,青年在科技创新中并不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劳动过程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青年与科技尤其是现代技术更容易融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出两种向度的关系。青年与科技的这种复杂关系意味着,青年研究不能只从年龄或年轻态出发思考问题,而需要探究年龄背后的社会性因素。
- 方俊肖峰
- 关键词:青年亲和性
- 技术赋权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政治参与被引量:8
- 2020年
-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青年政治参与碰上“民主”与“科学”这个世纪难题时,技术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不逊于过往。人工智能技术对青年赋权具有提升青年政治参与意愿及效能、进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潜能。当市场与技术合谋时,技术赋权又以极不相称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发挥其政治影响力,而数据主义将主体降格为数据的潜在风险,也会充分消解青年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进行赋权和改造,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及青年信息素养的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政治参与有望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 方俊蒋艳
- 关键词:人工智能青年政治参与
- 微博粉丝情感劳动的形成、瓦解及问题探析被引量:9
- 2021年
- 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下的粉丝在追捧偶像时,不仅会在心理层面产生极大的投入,也会在消费层面进行极大投入,进而催生“粉丝经济”。微博不仅为偶像表演提供了平台,也为粉丝的自我表达和积极参与提供了渠道,于是粉丝“情感劳动”在微博中得以形成。然而,偶像和粉丝通过微博这个本质上是表演场所的“中部”平台来建立和维系情感,这就意味着,偶像失格和人设“崩塌”以及粉丝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等因素也能够瓦解粉丝的情感劳动。同时,无休止的“情感劳动”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微博上顶流明星的连续“塌房”事件表明,应多管齐下治理“饭圈文化”,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文娱生态和网络环境。
- 方俊曾德燕
- 关键词:偶像
- 从重返文化到超越文化转向:走向非文化的青年文化研究
- 2018年
- 近年来国内青年研究的重点转向了青年文化现象,它们关注的是青年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展现,并集中表现为"抵抗与承认"两大主题。不过,由于许多研究将文化与政治置于一种对立关系,文化研究既没有避免文化与政治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也不可能解决青年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问题。要解决青年群体内部的差异和不平等问题,推动青少年实现平等参与和团结一致,青年文化研究必须协调考虑承认与再分配政治这两股力量,重返文化的青年研究有必要超越文化转向,走向一种非文化的青年文化研究。
- 方俊付培
- 关键词:重返文化青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