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镁离子联合金雀异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镁离子联合金雀异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6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8只,饲养7d后测量大鼠初始收缩压(SBP)及心率(HR),应用双盲分组原则,将大鼠分成对照组、镁离子组、金雀异黄素组、及联合组,每组各7只。饲养7d后,取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抽取药物,暴露尾部及血管,进行注射。每7d注射一次,连续注射4周。比较各组大鼠SBP、HR、hs-CRP、MCP-1、vWF、血管紧张素(AngⅡ)。结果:给药前四组大鼠SBP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后对照组SBP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0.05),镁离子组与金雀异黄素组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大鼠在给药1周、2周、4周后SB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给药前四组大鼠心率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后对照组、镁离子组、金雀异黄素组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P>0.05),联合组低于治疗前(P<0.05)。给药第2、4周联合组HR水平低于其他三组(P<0.05)。联合大鼠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MCP-1、vWF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药前各组大鼠AngⅡ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给药2周、4周联合组Ang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镁离子联合金雀异黄素能提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顺应性,减少炎症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
- 李晓黎王磊刘璐徐则林刘畅
- 关键词:镁离子金雀异黄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
- 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患者突变类型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通过检测耳聋患者DNA,探讨遗传性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类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检查的遗传性耳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3-5 ml,应用试剂盒提取DNA,使用E-Cycler TM96 PCR仪进行DNA扩增。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结果研究共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11例,检出SLC26A4基因9个突变类型,涉及11-17号和19号外显子的改变,IVS7-2A〉G为最常见突变类型。纯合突变1例,余10例为杂合突变。结论 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耳聋患者突变类型主要为IVS7-2A〉G,其次是2168A〉G。
- 张笑千王睿刘畅周健李丽徐飞飞曲学华李胜波
- 关键词:听觉丧失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HDL-C)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sdLDL/H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27例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增厚组114例和狭窄组113例。另取同期该院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sdLDL-C及其他血脂指标,计算各胆固醇比值,并分析各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3组血清sdLDL-C、H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LDL/HDL-C及sdLDL/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L-C[Ol^R=0.673(95%CI:0.642,0.870),P=0.04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sdLDL-C[Ol^R=4.790(95%CI:1.816,12.632),P=0.00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dLDL-C水平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LDL/HDL-C及sdLDL/HDL-C呈正相关(r s=0.628、0.560、0.637、0.7160.903,均P=0.000),与HDL-C呈负相关(r s=-0.299,P=0.003)。结论血清sd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 汪怡君玄明文张红旭范文慧刘畅赵虹
-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
- 颅内电极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 徐则林李晓黎刘畅寇思宇余沛勋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颅内电极脑电图脑电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