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成 作品数:4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两种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98例,根据手术入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治疗,对照组给予直接外侧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harris hip score)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效果较好。 李泽成 黄超 沈子龙 宋扬 吕松岑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四科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采用侧卧位DAA进行手术。根据纳入标准,分为大骨节病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A组)和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B组)。在术前,术后3、14 d及1、3、12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屈曲角度测量。结果A、B组分别纳入19、2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14 d及1、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WOMAC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侧卧位DAA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性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该手术方法对两种类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程实 黄超 马欣楠 秦勇 李泽成 王任 于晋平 许湘宁 马英凯 梁晨 温宝柱 左忠祥 吕松岑关键词:大骨节病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髋关节置换术 侧卧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被引量:9 2016年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结构,损伤后可造成膝关节不稳及生物力学改变。前交叉韧带损伤很常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后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但人们逐渐意识到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活动,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李泽成 吕松岑关键词:髌股关节 膝关节不稳 CRUCIATE LIGAMENT 发病机制 肌腱移植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后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BMSCs后将其分为A、B、C3组:A组为未经骨向诱导的hBMSCs,B组为经骨向诱导的hBMSCs,C组为与nHA/PA66复合并骨向诱导的hBMSCs。通过噻唑蓝(MTT)检测B、c组细胞在第1、2、3周的增殖情况;电镜扫描观察C组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矿化结节染色验证h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并通过检测第6、12天ALP的活性研究其与nHA/PA66复合后的骨生成作用。结果c组细胞在nHA/PA66上黏附良好;B组与C组细胞生长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向诱导后的hBMSCs增殖活性不受支架材料nHA/PA66影响;B组矿化结节数量明显多于A组,第6、12天A组ALP活性值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BMSCs体外骨向诱导后ALP表达增强并骨向分化,nHA/PA66并没有影响hBMSCs的成骨潜能。B、c组细胞在第12天的ALP活性值显著高于第6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KP活性随骨向诱导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强。结论hBMSCs适于在nHA/PA66上黏附、增殖与骨向分化,nHA/PA66可以作为hBMSCs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李昂 王晓宇 李泽成 许茜楠 毕郑刚关键词:骨髓细胞 羟基磷灰石 生物相容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