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6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适宜深播提高地下滴灌夏玉米出苗率促进苗期生长被引量:17
- 2016年
- 通过连续2次的防雨棚小区试验,研究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在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分别设置3、5、7、9和11 cm 5种播种深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上移扩散至距地表10 cm以内,下渗到距地表80 cm。除3 cm播深处理外,夏玉米的出苗时间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出苗时间延长导致3和11 cm播深处理夏玉米出苗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其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和9 cm播深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其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较低。综上,地下滴灌条件下,播深7~9 cm,既能保证出苗率,避免缺苗断垄的现象,又能提高玉米的整齐度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深度,研究可为夏玉米运用地下滴灌提供技术参考。
- 关小康杨明达白田田韩静丽黄洁王静丽王同朝
- 关键词:土壤水分地下滴灌夏玉米播种深度出苗率
- 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 2017年
-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具有最长的灌浆持续期T(51.91 d),最长的灌浆中期持续期T_2(15.230 d)和灌浆后期持续期T_3(26.556 d),最大的灌浆中期灌浆速率R_2(0.897 mg/d)和灌浆后期灌浆速率R_3(1.365 mg/d)。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二次曲线关系表明,在耗水量240~270 mm可达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双高的效果。本试验中以秸秆覆盖与土壤相对含水量60%(TW3)处理组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9.02 kg/(mm·hm^2)),较秸秆覆盖下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TW4)提高了5.30%;产量为7 097.7 kg/hm^2,与TW4处理组合差异不显著。
- 白田田裴新涌关小康杨明达张鹏钰王静丽王和洲王同朝
-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覆盖滴灌土壤含水量灌浆特性
- 不同滴灌模式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通过田间大区试验探究了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夏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滴灌方式下夏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的变异系数及灌水后0-3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均匀度来看,地下滴灌(SDI)和地表滴灌(DI)处理均有较好的灌水均匀度。在相似的密度条件下,SDI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DI处理。相同灌溉量(450 m^3·hm^-2)的情况下,SDI处理的垂直湿润土体范围为10-90 cm,DI处理垂直湿润土层深度小于60 cm,SDI处理形成地表10 cm干土层,保持土面干燥,并且避免了深层渗漏;S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小于40 cm,DI处理水平湿润土体半径大于40 cm。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滴头流速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保证滴头流速及均匀度是增产的关键。
- 杨明达关小康白田田张鹏钰韩静丽王静丽王同朝
- 关键词:滴灌模式土壤水分分布夏玉米
-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6年
- 【目的】通过两年的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和水分调控对小麦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RS)和秸秆不还田(CK)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处理,D)、60%—65%(轻旱处理,SD)和70%—75%(适宜水分处理,N)。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根干重、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次生根数显著降低,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相比,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0—25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也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34%—38.30%和14.30%—36.63%,但土壤贮水消耗量分别显著增加7.92%—25.56%和31.34%—90.7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69%—30.09%和11.83%—32.88%。干旱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分别提高了17.17%—29.41%和5.60%—27.86%,不同生育时期0—25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降低,花后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根干重密度的下降幅度增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5.02%—19.52%和7.51%—14.56%。轻旱和适宜水分条件下,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减缓了小麦花后的根系活力及25—50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下降幅度,并且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灌溉量及总耗水量,除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适宜水分条件下不同还田方式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09%—9.18%和6.77%—11.13%。另外,秸秆还田方式与水分调控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轻旱和适宜水分),秸秆还
-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王静丽贺德先
- 关键词: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水分根系生长根系活性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