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琳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2篇动脉
  • 2篇心电图运动
  • 2篇心电图运动试...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缺血
  • 2篇心率
  • 2篇心率变异
  • 2篇皮素
  • 2篇缺血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态心电图

机构

  • 7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童琳
  • 6篇张钧华
  • 4篇邵耕
  • 3篇吴林
  • 2篇朱国英
  • 2篇丁燕生
  • 2篇杨虎
  • 2篇胡大一
  • 1篇陶凉
  • 1篇丁文惠
  • 1篇周菁
  • 1篇黄永禧
  • 1篇殷秀珍
  • 1篇汪丽蕙
  • 1篇黄真
  • 1篇王彦
  • 1篇庾华东
  • 1篇李大元
  • 1篇任自文
  • 1篇兰云

传媒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起搏与心脏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患者血浆中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含量的变化被引量:6
1996年
本文测定了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4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的含量,探讨了这3种肽类物质在SMI和心绞痛发生中作用的差异。结果显示:运动前3组之间血浆ET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3组组血浆ET含量分别为77.70±18.44,111.33±24.82,94.38±12.59ng/L心绞痛组显著高于SMI组(P<0.01).运动前3组之间和运动后3组之间血浆CGRP含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前3组之间血浆SP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3组血浆SP含量分别为2.25±0.21、2.46±0.20、2.18±0.12n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P<0.05)和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血浆ET、SP含量升高可能参与了心绞痛的发生,而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可能与血浆ET、SP未升高有关。
李大元张钧华童琳邵耕丁文惠林静
关键词:心肌缺血P物质内皮素降钙素
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在药物选择中的应用
1992年
本文对24例临床有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采用次极量蹬车运动试验结合心脏程序电刺激(PES),初步探讨了运动试验诱发VF的电生理机制。24例中有6例(25%)运动试验诱发VF,其中3例也可为PES诱发VT,另3例未能复制。结果提示,运动试验诱发VT的机制,可能是延迟后去极化触发活动和肾上腺素敏感性增高自律性异常。其中5例重复运动试验,筛选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普蒙洛尔、阿替洛尔)、维拉帕米(异搏定)及哌克昔林(沛心达)的有效率分别为4/5、3/4和2/4。
张钧华胡大一周本源邵耕陈宇华童琳庄宝瑞丁燕生汪丽蕙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性
心脏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康复方案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探讨心脏冠状动脉旁路术 (CABG)后的康复特点及方案。方法 对 3 5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性康复 ,并对出院后患者实施有指导的家庭康复。结果 术后住院日平均 16.66d ,出院时亚极量运动试验测得的代谢当量 (METs)平均为 3 .64 ( 2 .5~ 5 )。追踪问卷调查及 7例在术后 1、3、6月复查结果表明 :患者功能储量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结论 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性康复使CABG术后患者早日恢复体能 ,提高手术疗效。指导性的家庭康复可以预防复发 ,改善生活质量 。
黄真于文兰云陶凉杨虎张仁尧李岩庾华东黄永禧殷秀珍王进童琳吴栋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康复生活质量
心电图运动试验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患者残余心肌缺血的评价被引量:3
1994年
52例急性心肌梗塞后2~12周患者进行次极量蹬车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肌缺血发生率为44.2%。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多支病变者阳性率高于单支病变(P<0.01);与运动201铊心肌显像对比,前者阳性率较低(P<0.01);心电图运动试验中非梗塞区心肌缺血组阳性率高于梗塞周围缺血组(P<0.025);ST段抬高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ST段正常或压低组(P<0.01)。心电图运动试验对诊断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特别是非梗塞区心肌缺血有一定价值,运动中ST段抬高可能预示较差的心功能。
吴林张钧华何晓蕴朱国英杨虎童琳邵耕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电图
心电图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0
1996年
为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反映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与冠脉造影对照分析461例运动试验结果。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4.5%(240/322例),特异性为83.5%(116/139例)。如运动试验以ST段压低≥0.2mV为强阳性标准,其反映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1.3%和79.1%。运动中运动功量、动脉收缩压增量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而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多支冠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患者运动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P<0.01)。女性运动试验假阳性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9.8%和8.7%,P<0.05)。
吴林张钧华邵耕王欣平于晓亮杨虎童琳朱国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试验
Lorenz散点图分析心率变异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1993年
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18例正常人及17例急性心肌梗塞(AMD患者的心率变异进行研究,并观察17例其它疾病患者的心率变异趋势。结果显示:(1)AMI患者的Lorenz散点图明显区别于正常人,前者多为鱼雷状,后者多为慧星状,AMI患者RR间期标准差与百分位数增多显著低于正常人I(2)不同梗塞部位即前壁与下壁AMI患者间,Lorenz散点图、标准差及百分位数均未见差异;(3)其它患者Lorenz散点图特点各不相同,呈复杂型或短棒状、鱼雷状、慧星状。提示本法为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无创性分析方法。
王彦胡大一张钧华孙学敏刘燕飞陈峰高昆岗冯大力郭成军童琳童雨田
关键词:心率变异LORENZ散点图动态心电图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血浆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通过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血浆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来了解自主神经及血管内皮功能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5例患者,倾斜试验阳性15例,阴性10例,于倾斜试验前和倾斜不同时间测定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1)倾斜试验阳性组出现阳性反应时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高于倾斜前水平和倾斜试验阴性组(P<0.05和P<0.01)。(2)倾斜试验阳性组血浆NO水平在倾斜前、倾斜后10分钟和出现阳性反应各阶段均明显低于倾斜试验阴性组(P<0.05和P<0.01);两组血浆NO水平分别在试验阳性时和试验终止时均高于倾斜前水平(P<0.05和P<0.01)。(3)倾斜试验阳性者出现阳性反应时,心率变异指标LF有明显下降(P<0.05),HF也有下降。结论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机制,两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吴林丁燕生徐学升周菁袁俊强童琳童琳任自文
关键词:晕厥倾斜台试验心率变异性血管迷走性内皮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