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润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元智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鱼尾
  • 4篇殖民
  • 4篇周策纵
  • 4篇后殖民
  • 3篇新诗
  • 3篇五四新诗
  • 2篇典范
  • 2篇神话
  • 2篇诗钞
  • 2篇文学
  • 2篇现代派
  • 2篇现代诗
  • 2篇华文文学
  • 2篇白马
  • 1篇新加坡华文文...
  • 1篇新浪漫主义
  • 1篇学术方法
  • 1篇音乐
  • 1篇尤利西斯
  • 1篇震撼

机构

  • 12篇元智大学

作者

  • 12篇王润华

传媒

  • 3篇华文文学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新诗与浪漫主...
  • 1篇中国新诗:新...

年份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
一、不同版本的"原创神话":鱼尾狮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都有一种"原创神话"(myth of founding),有时是根据某种文化创造的故事而形成,这种原创神话是解释一个民族的居住地域、语言、社群生活的共同感觉与记忆的数据源...
王润华
关键词:后殖民文学殖民主义尤利西斯华文文学
文献传递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书写的典范被引量:2
2006年
有鉴于20世纪中以来海外华文文学/文化的蓬勃发展,汉语或中文一词已经不能涵盖这一时期文学生产的驳杂现象。尤其在全球化和后殖民观念的激荡下,我们对国家/区域与文学间的对话关系,必须作出更灵活的思考。"中国至上论"的学者有必要对这块领域展现企图心,如此才能体现"大"中国主义的包容性;而以"离散"观点出发的学者必须跳脱顾影自怜的"孤儿"/"孽子"情结,或自我膨胀的阿Q精神。在今天,文化、知识讯息急剧流转,空间的位移、记忆的重组、族群的迁徙以及网络世界的游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经验的重要面向。为此,如下这组文章分别围绕中心议题,从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王德威)、新加坡后殖民典范书写中的鱼尾狮个案(王润华)、本土性的可能与限制(朱崇科)等角度重新立论,力图给华语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进路与突破。
王润华
关键词:神话后殖民文化创造
重新解读《联副》的“船长事件”——台湾戒严时期被判“叛乱”罪的一首现代诗
2007年
1963年4月23日早上台北出版的《联合报·联合副刊》,刊出一首署名风迟的诗《故事》,大意说一位愚昧的船长,无知以至于迷航海上,漂流到一个孤独的小岛。这首诗被台湾当局警备总部解读为影射蒋介石'愚昧无知,并散布政府反攻大陆无望论调,打击民心士气,无疑为匪张目'。王凤池因此被军事检察官判'匪谍叛乱罪',被关在台北县土城生教所。1966年12月17日才获得释放。本文以这案件来了解台湾解严前1960年代的文学审查制度。
王润华
关键词:《联合报》《故事》
探索“存在的遗忘”:浪子、橡胶树、榴莲、铁船、鱼尾狮——新加坡的移民、后殖民、边缘、魔幻写实、多元文化的书写与世界文学被引量:2
2011年
很多西方在殖民地的白人作家,却发展出一种所谓殖民地文学,故意简化或丑化殖民的他者及其社会。新华文文学一向拒绝海德格所说的"存在的遗忘",不停探索南洋华人及其他族群与当地社会种种不同面向的书写,努力颠覆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在当地的发展的殖民文学,东南亚华文作家重新建构本土文学传统,重新想象,除了重置语言,创造一套适合本土生活的话语,也要重置文本,才能表达本土文化经验,把西方与中国文学中没有或不重视的边缘性、交杂性的经验与主题,跨越种族、文化甚至地域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王润华
关键词:后殖民世界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
谁说“灯已熄灭”?:《海外新诗钞》的新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文学史上一盏灯永不熄灭的灯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1953年出版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讨论英国十九世纪以米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及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该书的书名创造了"镜与灯...
王润华
关键词:新浪漫主义周策纵浪漫主义诗歌现代诗学五四新诗
文献传递
周策纵的曹红学:文化研究新典范被引量:6
2008年
周策纵在美国受了当时西方学术思潮与方法的影响,1950年提出以"曹红学"来称呼他的《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建构从广大的人文社会视野与方法来研究《红楼梦》。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注重版本、目录、注释、考据的清代朴学的考据传统,同时又加强(Sinology)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方法与态度,企图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多元的观点与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证训诂结合,应用文字考证训诂和版本校勘,同时也把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计算机科技带进曹红学的研究。他的曹红学研究实际上与目前西方学术主流的文化研究方法与精神是一致的,他在1950年代完成的成名作《五四运动史》就是一本典范性的文化研究,而他的《红楼梦案》也是一部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
王润华
关键词:周策纵学术方法
山蛭变形记--阅读许通元《埋葬山蛭》的挑战与震撼
2011年
许通元的《埋葬山蛭》打破微型小说的规范,还原原始神话面貌的"模糊美学",揭示了许多边界现象。小说中的人称叙事纷繁复杂,人物"众声喧哗",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话场",充满了反讽的、矛盾的语言。
王润华
关键词:微型小说模糊美学
“无我诗学”的超文本解读:以科学思考为典范的诗论
一、“无我之境”超文本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294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诗学论说。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页1-2)。这是王国维所举“有我之境”的诗例:
王润华
关键词:格律诗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现代派诗人
文献传递
《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
一、五四的权威论述1954年,周策纵老师(1916-2007)在密芝根大学政治系,完成以《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ts Influence upo...
王润华
关键词:五四新诗周策纵香港新诗现代派
文献传递
《海外新诗抄》: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被引量:1
2010年
周策纵教授《海外新诗抄》的编辑,建构了五四新诗1949年后在海外发展出的新版图。中国新诗发展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没有因为政治的变化,大陆与台湾形成极左极右的对拉而中断,仍有一批海外的知识分子诗人,把四十年代的诗歌传统带到海外继续发展,这种继承五四到四十年代诗歌创作传统,并在五、六十年代的海外继续发展出来的诗学,可以称之为"海外五四新诗学"。
王润华
关键词:周策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