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 作品数:11 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被引量:20
- 2008年
-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 窦松江季岭王海波张胜斌周杰
- 关键词:中生界隔夹层
-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评价及页岩油富集条件探讨被引量:7
- 2016年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优质陆相烃源岩,是我国当前页岩油气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基于吉木萨尔凹陷18口井芦草沟组约为580m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数据,对芦草沟组烃源岩岩石类型、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1)芦草沟组烃源岩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且以Ⅰ-Ⅱ型有机质类型为主,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2)烃源岩主要划分为5种类型,包括纯页岩、白云质页岩、纯泥岩,白云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其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存在一定差异。综合研究得出,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优质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2.0%,并认为TOE≥2.0%的烃源岩段也是该区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层段。
- 邱振陶辉飞卢斌吴晓智杨智唐勇崔景伟周杰
- 关键词:页岩油芦草沟组吉木萨尔凹陷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滞留聚集机理及资源潜力探讨被引量:27
- 2016年
- 近些年来,北美地区海相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及致密油、页岩油的勘探突破,带动了全球在烃源岩层内寻找油气的热潮。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一套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显示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基于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地球化学(TOC、R_O、Rock-Eval等测定)、XRD、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数据及资料,研究表明:①芦草沟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主要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一套优质烃源岩;②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为微裂缝和基质孔隙两大类,前者以纹层理(缝)为主,后者以粒间溶孔为主,大小一般为100~1 000nm。其中纳米级孔喉占孔喉总体约98%,是页岩油储集空间的主体。依据芦草沟组页岩油含量(S1)与TOC、R_O关系及页岩油(即滞留烃量)富集因素分析,综合研究认为芦草沟组中R_O值为0.7%~1.0%、TOC≥2.0%的烃源岩段是寻找页岩油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整体上具有"有机质大量吸附,纳米级孔喉大量聚集,微裂缝(纹层缝)有效汇聚"滞留聚集特征。基于页岩油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核磁共振等实验结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初步估算凹陷内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约为25.5×10^8t,(理论)可采资源量约为4.16×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约为0.40×10^8t,其富集中心位于吉30井、吉174井、吉251井、吉32井等附近。这些认识对该地区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邱振卢斌施振生董大忠王红岩周杰陶辉飞郑民吴晓智郭和坤
-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潜力烃源岩芦草沟组吉木萨尔凹陷
- 中国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与有机质富集关系探讨被引量:25
- 2016年
- 中国南方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广泛沉积了以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为代表的笔石页岩。基于对重庆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段中近400件页岩样品中笔石丰度的统计及100件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TOC,%)的分析测试结果,选择其中23件不同笔石丰度与TOC的页岩样品开展页岩中笔石体与围岩(非笔石体部分)TOC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能谱分析测试结果,探讨笔石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初步研究认为:1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体的C、O等元素含量较高,其TOC明显高于围岩,是页岩有机质的贡献者之一;2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全岩TOC与笔石丰度及笔石体TOC相关性均较差,而与围岩TOC相关性较好,这指示着页岩中笔石丰度对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
- 邱振董大忠卢斌周杰施振生王红岩吝文张晨晨刘德勋
- 关键词:笔石页岩气五峰组龙马溪组
- 致密油源储特征与聚集机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被引量:49
- 2016年
- 基于岩心观察、岩石样品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烃源岩样品有机碳含量测定、岩石热解等方面的研究及储集岩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其埋藏及生烃史,分析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岩特征,探究其源储组合及致密油聚集机理。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总体上为Ⅰ型和Ⅱ型,TOC值平均为4.6%,整体上为优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烃源岩可划分为页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3类。芦草沟组储集岩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实验表明:纳米级孔喉(孔喉半径主体为50-500 nm)是储集空间的主体。储集岩可划分为泥质粉(细)砂岩、白云质粉(细)砂岩和砂屑白云岩3类。芦草沟组具有纵向上"源储共生"、横向上连续分布的源储组合关系,且烃源岩持续生烃。综合分析认为:自晚侏罗世至今,芦草沟组烃源岩大规模持续生烃增压为致密油聚集提供持续动力和物质供应,保障了石油在致密储集层中持续有效地充注聚集,形成大规模致密油资源。
- 邱振施振生董大忠卢斌张晨晨周杰王红岩熊波庞正炼郭和坤
- 关键词:储集岩吉木萨尔凹陷准噶尔盆地
- 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沉积模式被引量:30
- 2017年
- 对巫溪地区田坝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30件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不同层段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海平面升降控制着水体缺氧程度,从而影响该区有机质沉积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中共识别出4个有机质沉积阶段,总有机碳(TOC)含量整体较高,TOC平均达到3.7%,但与古生产力(生源钡Babio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指示着古生产力总体上不是该时期有机质沉积的主控因素;2)尽管不同有机质沉积阶段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具有一定差异性,但与TOC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时期有机质沉积主要受控于缺氧程度,其富集机理属于"保存模式";3)五峰组—龙马溪组早期有机质沉积模式为: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沉积水体的缺氧程度,海平面下降造成底水富氧,上升形成底水缺氧,从而控制着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程度.
- 邱振邱振董大忠江增光卢斌董大忠周杰施振生梁萍萍卢斌
- 关键词:页岩气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四川盆地
- 稠油拐点温度测算方法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稠油拐点温度是稠油开采的重要参数。在稠油流变特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性能实验分析,并根据稠油的粘温关系曲线,利用数学方法提出了稠油拐点温度的测算方法,其计算结果符合率较高,可应用于稠油生产中。
- 夏洪权李辉刘翎周杰
- 关键词:牛顿流体屈服应力剪切速率
-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被引量:2
- 2017年
- 近些年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页岩气具有差异富集特征。基于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XRD及元素等分析数据,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川南、川东及川东北地区开展了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初步分析,并从矿物组分(黏土矿物含量)、保存条件及古生产力3个方面探讨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有机质差异富集特征表现为:五峰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小,川东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略高于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而龙马溪组沉积早期,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异相对较大,川东北地区有机质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川东地区和川南地区;2)差异的保存(氧化还原)条件是造成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不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
- 邱振周杰卢斌张晨晨施振生董大忠王红岩吝文江增光谈昕
- 关键词:有机质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钾质斑脱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 2017年
-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广泛分布,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开展相关矿物学(XRD)、主量元素(XRF),以及微量元素(ICP—MS)等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斑脱岩主要由伊利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2)主量元素以SiO2、Al2O3、Fe2O3、K2O为主,其中K2O/Na2O介于15.54—270之间;3)微量元素富集Th、U、Pb、Zr、Hf、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La、ce、Sr、Sm、Eu等元素;4)稀土元素∑REE介于19.58×10^-6-383.88×10^-6之间,平均值为105.43×10^-6,LREE/HREE介于0.74—12.67之间,平均值为3.93,总体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而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Eu表现出-定的负异常,而Ce未出现明显异常。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斑脱岩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与钾质斑脱岩特征相符,且五峰组与龙马溪组斑脱岩特征相似,火山灰物质来源相近;2)原岩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同时也存在板内环境,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北部秦岭地区;3)火山灰可以提高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为优质页岩有机质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 卢斌邱振周杰董大忠王红岩薛华庆周尚文
- 关键词: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钾质斑脱岩地球化学
-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9
- 2017年
-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 周杰邱振王红岩卢斌拜文华刘德勋谈昕江增光
- 关键词: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