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 作品数:9 被引量:219 H指数:6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童年期虐待的不同形式与中学生自杀行为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万宇辉 刘婉 孙莹 郝加虎 陶芳标关键词:自杀行为 中学生 中国3个城市中学生颈肩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调查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引起中学生颈肩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郑州和深圳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抽取24所中学.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在每所中学每个年级抽取3~4个班级,对抽取的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颈肩症状、体育锻炼时间、学业压力、视屏行为、静坐行为等信息.共发放了问卷10566份,收回有效问卷10270份.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行为和静坐行为对青少年颈肩症状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颈肩症状检出率为19.2%(1968/10270),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22.6%(1137/5039)]高于男生[15.9%(831/5231)](P&lt;0.001);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3.3%(253/1901)、16.8%(326/1942)、18.5%(299/1617)、21.8%(417/1915)、21.4%(345/1611)和25.5%(328/1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近3个月以来总是持续玩手机≥40 min(OR=4.66,95%CI:3.95~5.49)、持续看电视≥40 min(OR=4.01,95%CI:3.39~4.73)、持续使用电脑≥40 min(OR=3.61,95%CI:3.09~4.23)、持续做家庭作业≥60 min(OR=3.25,95%CI:2.79~3.79)、平均每天端坐时间累计≥10 h(OR=4.95,95%CI:4.25~5.77)、持续端坐≥90 min(OR=5.18,95%CI:4.42~6.06)者检出颈肩症状的风险较高.结论 中国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女生)颈肩症状的检出率较高,长时间、高频率的视屏行为、静坐行为与中学生颈肩症状发生有关. 徐亮 万宇辉 刘婉 张诗晨 马双双 许韶君 翟露露 张辉 曹秀菁 陶芳标中学生户外活动与自我报告近视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 分析中学生户外活动与自我报告近视的关联,探讨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选取深圳、南昌、郑州和沈阳4个城市的1297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学生人口学特征、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一周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共收回有效问卷12603份.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户外活动频率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为69.6%(8766/12603),初一至高三自我报告近视率分别是52.1%(1216/2335)、61.6%(1459/2369)、69.0%(1470/2129)、80.0%(1812/2265)、79.4%(1622/2042)、81.1%(1187/1463),随着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39.67,P〈0.001);双亲均不近视、单亲近视、双亲均近视的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率分别是63.5%(4927/7756)、78.0%(2664/3415)、82.1%(1175/1432)(χ2趋势=328.28,P〈0.001).户外活动行为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之间存在关联,课外时间总是待在家中不外出的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高(OR=1.58,95%CI:1.36~1.82);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及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7(0.57~0.78)、0.77(0.64~0.92).按照父母近视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双亲均不近视的中学生中,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和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者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8(0.55~0.82)、0.76(0.61~0.95);单亲近视的中学生,放学后总是在校外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和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者自我报告近视发生风险也较低,OR(95%CI)值分别为0.65(0.47~0.90)、0.68(0.47~0.98).结论 户外活动与中学生自我报告近视 翟露露 伍晓艳 许韶君 万宇辉 张诗晨 徐亮 刘婉 马双双 张辉 陶芳标关键词:近视 青少年 日常生活活动 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选取郑州市、贵阳市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镇4049名,农村5655名;初中5168名,高中4536名;男生4600名,女生5104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非自杀性自伤、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和冲动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44.6%的中学生曾有过童年期虐待经历,其中女生高于男生(45.9%vs.43.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7.3%vs.4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和32.433,P<0.01);但童年期虐待检出率在户口所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的中学生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中女生低于男生(37.1%vs 4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41.4%vs.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51和37.955,P<0.01)。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学生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低于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较高的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16和25.735,P<0.01)。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以及冲动控制评分分别与童年期虐待评分和中学生自伤行为频率显著相关(P<0.01);控制性别、年级、城乡、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后,心理病理症状、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介效应分别为33.41%、14.87%、0.49%和3.48%,四种中介因素的共同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2.24%。结论心理病理症状、� 马双双 万宇辉 张诗晨 许韶君 刘婉 徐亮 翟露露 张辉 郝加虎 陶芳标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0 2017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刘婉 万宇辉 陶芳标 郝加虎关键词:社会支持 青少年 中介效应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被引量:111 2018年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使用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评价,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提供工具。方法自行编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郑州、南昌和深圳部分在校初、高中学生,共15 096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同质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选取合肥市某中学94名学生使用自残功能性评估问卷(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on,FASM)作为校标问卷进行调查,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12个条目)和功能问卷(19个条目)2部分。行为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1,分半信度为0.851,重测信度为0.84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14%,与校标问卷FASM行为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33(P<0.01)。功能问卷总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5,分半信度为0.786,重测信度为0.80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3.871%,与校标问卷FASM功能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r=0.859(P<0.01)。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功能的评定工具。 万宇辉 刘婉 刘婉 郝加虎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青少年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目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被视为广泛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都存在很高的发生率,也是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的最有力预测因子之一。但世界范围内,对NSSI的认识尚不统一,相关的评价方法也有多种,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NSSI相关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评价方法。 刘婉 万宇辉 陶芳标 郝加虎关键词:青少年 自我伤害行为 青春期 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青少年中童年期虐待、社会支持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个城市的101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9704... 刘婉 万宇辉 陶芳标 郝加虎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支持 中介效应 童年期虐待的不同形式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入口统计学指标、心理病例症状、童年期虐待经... 万宇辉 刘婉 孙莹 苏普玉 郝加虎 陶芳标关键词:中学生 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