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文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莞市中心血站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四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对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的评估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评估东莞市10年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2遍酶联免疫法、2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1遍酶联免疫法和1遍核酸检测、2遍酶联免疫和1遍质量升级版核酸检测)后经血传播病毒HBV、HCV、HIV的残余风险。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2日期间采取的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后的试验原始数据,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4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下HBV标志物的反应率在初次献血者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除2遍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外,其余3种血液筛查模式下初次献血者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采取2遍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模式时HBV和HC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5 429和1/15 599,均高于其他3种筛查模式;HIV残余风险在2遍酶联免疫检测模式时最低(1/546 448);最新的筛查模式2遍ELISA+1遍NAT(v2.0)检测模式下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 405、1/346 020和1/473 934。结论 HBV的残余风险较大,是影响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开展核酸检测可以降低残余风险,选择2遍ELISA+1遍NAT(v2.0)是较好的筛查模式,选择低危献血人群更有利于血液安全。
- 何子毅陈庆恺陈少彬王庆邹姣丽余霖陈静文车嘉琳
- 关键词:血液安全筛查模式病毒
- 不同献血类型的献血者HBV核酸检测Ct值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不同献血类型的无偿献血者标本经2遍酶免HBsAg和核酸HBV DNA(6混1)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Ct值差异,探讨重复献血者的献血次数、首次核酸反应性与前1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与Ct值的相关性,为实验室评估重复献血者OBI的核酸检测策略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实验室2019年2月—2022年1月无偿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Ct值和献血者信息,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者组(A)及重复献血者组(B),B组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重复献血2次组(C1)、重复献血3次及以上组(C2),B组再按首次核酸检测反应性与前1次献血的间隔时间分为:<1年组(D1)、1~3年组(D2)、≥3年组(D3),比较各组HBV DNA反应性结果的Ct值及拆分HBV DNA检出率的差异;统计学比较组间HBV DNA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组间Ct值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2019年2月—2022年1月共检测献血者标本270 283份,其中A组135 695份,B组134 588份,A组的HBV DNA检出率0.150%(203/135 695)高于B组的0.083%(111/134 588)(P<0.05);各组Ct值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其中A组混检和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9,38.2)、35.5(33.7,36.9),B组混检和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4,38.1)、36.5(35.5,37.6),A组混检与拆分的Ct值比较、B组混检与拆分的Ct值比较、A组拆分与B组拆分的C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从累计献血次数来比较,C1组混检、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5(36.6,38.3)、36.5(35.4,37.6),C2组混检、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1(36.4,37.9)、36.6(35.6,37.8);A组拆分分别与C1、C2组拆分Ct值比较有差异(P<0.05);从献血间隔时间比较,D1、D2、D3组混检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3,38)、37.1(36.5,37.9)、37.8(36.6,38.9),D1、D2、D3组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7,37.8)、35.9(34.8,36.9)、36.9(36.1,37.7),A组拆分Ct值分别与D1、D3组的拆分Ct值比较,有差异(P<0.05);D2组混检Ct值与拆分Ct值比较,有差
- 陈静文陈少彬魏润葵袁秋婷何子毅
- 关键词:献血者HBV核酸检测CT值
- 新冠疫情下56℃30min灭活标本对献血者4项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
- 目的探讨在新冠疫情下,采用56℃30 min灭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的血液标本对HBsAg,抗HCV,HIV Ab/Ag和抗TP检测结果的影响。
- 陈少彬陈静文袁秋婷苏婉兰魏润葵
- 2种检测模式及不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液HIV项目检测后残余风险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估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经血液筛查后血液中HIV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站2014-2017年使用2种不同检测策略[ELISA单一试剂检测(丽珠,万泰,新创试剂盒)和ELISA双试剂检测(丽珠+万泰,万泰+新创试剂盒)]的实验室HIV抗原/抗体反应性结果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回报的确证结果,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估算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结果重复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24 3%(33/135 723),残余风险为1/699 212,初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59 8%(108/180 587),残余风险为1/213 648,重复献血者的残余风险和流行率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单一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52 4%,残余风险为1/145 915,双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35 7%,残余风险为1/701 744,单一试剂的残余风险高于双试剂的残余风险(P<0.05)。结论进行HIV抗原/抗体不同ELISA试剂的残余风险估算可帮助实验室对不同的检测策略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策略,提高检出率,同时为招募一些固定、低危的献血者提供依据,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
- 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陈静文魏润葵黄素媛何子毅
- 关键词:献血者HIV血液安全
- ECLIA常规应用于献血者血液HBsAg检测的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献血者HBsAg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探讨ECLIA常规应用于献血者血液检测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本站献血者血液标本,使用2种不同厂家ELISA HBsAg(试剂A和试剂B)和ECLIA(试剂C)进行检测,对部分ELISA HBsAg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NAT)HBV DNA有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ECLIA检测.以ELISA检测0≤S/CO<0.3、0.3≤S/CO<0.9和S/CO≥0.9进行分类统计ECLIA阳性数,并分析ECLIA与ELISA结果的一致性;以ECLIA为参考方法分析2种ELISA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HBsAg共检测11127人份,试剂A、B、C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42%、3.020%和2.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LIA与2种ELISA试剂结果一致性均极高(К试剂A=0.927、К试剂B=0.900);ELISA检测无反应性的标本中,"0.3≤S/CO<0.9"段ECLIA阳性率0.35%高于"0≤S/CO<0.3"段的0.11%(P<0.05);以试剂C为参考方法,试剂A的灵敏度88.82%低于试剂B的灵敏度92.24%,试剂A的特异性99.93%略高于试剂B的99.64%;78例ELISA HBsAg无反应性而NAT反应性的标本ECLIA检测阳性有16例,阳性率15.5%.结论2遍ELISA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阴性的标本仍有漏检几率,ECLIA能缩短ELISA检测的"窗口期",且与ELISA结果一致性高;现有血液检测方法增加一遍ECLIA可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 陈少彬何子毅陈庆恺刘泽民王庆黄素媛陈静文余霖车嘉琳
-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内标在系统评价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分析COBAS s201核酸血筛系统内标(internal control,IC)检测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利用IC的Ct值评价检测系统的稳定性。方法随机抽取本室2015年1-10月共131批次的核酸检测的IC结果,按不同仪器(A、B仪器)、试剂批号(批号1、批号2和批号3)和标本类型(MPC、HIV-1O、HIV-2、NC和献血者标本)分别分成3组,分析各组间及组内各IC的Ct均值的差异。结果本室测定IC的Ct均值的95%参考范围为35.18-37.34;95%置信区间为[36.21,36.30];A、B仪器间以及3个试剂批号间的IC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仪器IC均值小于B仪器(P<0.05),批号2 IC的Ct均值分别小于批号1和批号3(P<0.05);不同试剂批号间IC结果差异(F=94.487,P<0.05)明显高于不同仪器检测的IC结果差异(F=16.609,P<0.05);此外,5种不同标本类型的IC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标本组和NC组IC的Ct值分别大于MPC组、HIV-1O组和HIV-2组(P<0.05),MPC组、HIV-1O组和HIV-2组间的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和标本组的IC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试剂批号和仪器能引起IC值检测差异,做好试剂使用前性能确认和仪器定期维护校准是保障核酸检测结果准确稳定的有效方法;监测IC变化可作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评价指标。
- 陈少彬何子毅陈庆恺王庆余霖陈静文邹姣丽苏婉兰邓妙玲
- 关键词:ICCT核酸检测COBAS
- 某单检模式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验证新引进的某核酸单检系统的检测性能,确认其主要试验参数是否满足血液筛查实验室的预期要求。方法采用标准血清和已知阴性结果的HBV DNA、HCV RNA、HIV RNA血浆,通过倍比稀释至不同倍数(0.5~3.0倍)的该检测系统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标本,分别进行单样本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1 RNA,进而验证其分析灵敏度、稳定性、正确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性能。结果对该系统进行3×LoD浓度HBV DNA、HCV RNA、HIV-1 RNA分析灵敏度验证,其阳性检出率均为100%,1×LoD的阳性检出率为95.0%~100%,0.5×LoD的阳性检出率为70.0%~90.0%;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为2.07%~2.62%,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为2.33%~2.88%;检测10份国家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标本的结果正确率为100%;严重溶血和脂肪血标本对3×LoD浓度HBV DNA、HCV RNA、HIV-1 RNA检测无影响,验证任一2×LoD浓度HBV DNA、HCV RNA、HIV-1 RNA是否受高浓度其他病毒抑制的不同组合检测,结果均无影响;与某进口核酸混样检测系统平行比对2041份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标本,阳性检出率1.67%(34/2041)略高于混检系统的1.66%(33/2041)(χ^(2)=0.015,P>0.05)。结论该单检核酸系统在分析灵敏度、稳定性、正确性和抗干扰能力等性能符合要求,可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
- 魏润葵余霖陈少彬邓妙玲陈静文何子毅
- 关键词:核酸检测血液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