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睿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城市
  • 4篇山地城市
  • 3篇河流
  • 2篇碳循环
  • 2篇农业
  • 2篇污染
  • 2篇像元
  • 2篇像元分解
  • 2篇混合像元
  • 2篇混合像元分解
  • 2篇建设用地
  • 2篇次级河流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竞争力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城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点源

机构

  • 10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0篇邓睿
  • 7篇吕志强
  • 1篇王效科
  • 1篇任玉芬
  • 1篇孟龄
  • 1篇申丽萍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城市地理
  • 1篇山东化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地城市热环境及其聚落特征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传感器OLI和TIRS获取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进行城市聚落特征包括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等与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的热环境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强于地形起伏度;(NDVI、NDBI、MNDWI等)和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呈分段线性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热强度和热变异程度差异明显,建设用地的温度最高且斑块温度间的变异性最强,虽然水体的平均温度最低,但斑块温度间的变异性却较高;从格网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格网内部水体的"冷岛效应"明显、建设用地的"热岛效应"显著,耕地与自然植被面积的增加使得各空间格网温度更趋向于稳定。
吕志强庞容朱金盛邓睿申丽萍
关键词:山地城市地表温度
大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及地形分异被引量:19
2017年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对山地城市来讲,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地形梯度变化为切入点,运用重庆市主城区2001年、2007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混合像元分解提取建设用地。通过计算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紧凑度指数和放射状指数分析了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水平方向的形态变化特征;结合区域的高程、地形起伏度,分析了建设用地的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展迅速,建设用地数量从2001年的237.62km^2增加到2014年的818.85km^2;综合分形维数指数、城市紧凑度指数、放射状指数来看,城市扩展从2001—2007年的紧凑型扩展发展转变成2007—2014年的外延扩展;主城区建设用地的扩展呈从低高程区的增长达到饱和状态向高程较高的区域发展的态势;从起伏度分析来看,建设用地无法向起伏度较大的区域大规模扩展。
吕志强邓睿卿珊珊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展混合像元分解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分析与模拟——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21世纪以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成为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而土地利用变化中最剧烈、最直观地表现形式则是建设用地,其扩展研究亦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
邓睿
关键词: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混合像元分解
文献传递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性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城市化增长率在逐年降低,而土地城市化增长率几乎保持稳定,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人口城市化增长速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为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东北最慢;85%的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2-2007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国城市普通存在,2007-2012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呈进一步扩散之势。
吕志强卿姗姗邓睿庞容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
2000~2011年我国农业碳循环及低碳竞争力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碳循环情况、了解区域低碳竞争力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我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综合农业碳循环过程中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来测算区域农业净碳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低碳化指数,依据区域低碳化指数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区域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区域农业净碳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显著。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总的农业净碳量显著递增;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净碳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省低碳竞争力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业GDP、低碳竞争力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呈现"低排放—高效益"型,西北、西南大片区域呈现"低排放—低效益"型,粮食主产区大多呈现"高排放—低效益"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呈现"高排放—高效益"型。在科学量化农业碳循环的基础上,衡量区域间的低碳发展水平,可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
吕志强庞容朱金盛邓睿
关键词:农业碳循环低碳竞争力
基于碳循环的农业净碳排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综合农业碳循环过程中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结合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全国2000—2011年各区域农业净碳排;通过构建脱钩指数分析模型和判定标准,以"脱钩"来衡量区域农业净碳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分析二者的脱钩状态和演化趋势,以期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净碳量的脱钩关系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2000—2011年全国各省市总的农业净碳量显著递增,碳排量从2000年的23 730.44万t增加到2011年的56 177.24万t,对应年份的碳汇量从46 118.20万t增加到56 845.85万t。期间,农业碳排总量年均增长12.40%,农业碳汇总量年均增长2.10%,空间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净碳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业经济的地域分布和阶段特征来看,各省市农业经济增长率差异明显且后期农业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前期;近10年来,农业经济增长与净碳排放整体处于弱相对脱钩状态,弹性值为0≤e<1。对比2000-2005年、2006—2011年两时期的脱钩,可以看出实现相对弱脱钩的省域数量逐年增加,约占到全国省域总数的90%,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后期较前期实现了更为协调的发展。
庞容吕志强朱金盛庆旭瑶邓睿
关键词:碳循环农业经济脱钩
区域景观格局与城市河流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2015年
流域的景观组成和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水质污染的异化,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污染负荷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景观格局与水体水质关系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归类总结;同时,详细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国内外城市河流污染负荷研究主要基于时间尺度性和空间尺度性角度来分析;利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源""汇"景观类型分类标准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景观格局与水质关系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庞容吕志强邓睿卿姗姗
关键词:水环境效应非点源污染
基于RS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其在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强大功能,以及相对传统城市动态变化监测具有更高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等优点,被地理学界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城市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依赖于这两项技术在城市研究中的海量空间信息处理、分析、建模等技术功能的强大信息技术支持,使得城市扩张逐渐向综合性、交叉性方向发展。
邓睿卿珊珊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重庆市主城区次级河流总氮总磷污染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被引量:30
2015年
为掌握重庆市主城区次级河流水环境状况,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重庆市主城区选取6条典型次级河流测定水体理化指标,开展水体总氮(TN)、总磷(TP)污染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6条河流TN、TP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季节TN、TP均超过国际认可的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季节所有河流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程度排序为:盘溪河>清水溪>跳蹬河>花溪河>伏牛溪>朝阳河.2各次级河流TN、TP季节变化情况较为显著,为春、冬季TN、TP质量浓度高,夏、秋季TN、TP质量浓度低;3河流在各季节TN、TP从上游向下游增加趋势比较明显,污染物沿河流不断聚集,污染物质量浓度递增率最大达到1.25 mg·(L·km)-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次级河流污染特征对城市水体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庆旭瑶任玉芬吕志强王效科庞容邓睿孟龄马慧雅
关键词:次级河流总氮总磷富营养化
暴雨前后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对次级河流水质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015年
以重庆主城区六条典型次级重污染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技术,对流域内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面积百分比与暴雨前后水体中TN、TP、NH4、NO3和COD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水体、耕地和其他地类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少;暴雨前与地类高度相关的污染物是TN和NH4,,COD和TP与不同尺度的地类为中度相关或低度相关。林地、耕地与河流水质呈负相关性,建设用地与河流水质呈正相关;暴雨后与地类高度相关的污染物是NO3,COD和TP在不同尺度的地类中存在高度相关,林地、耕地与水质主要呈正相关,并且NO3为高度相关。建设用地仍与水质呈现正相关,主要为NH4,但是与NO3呈负相关。RDA冗余分析证实了暴雨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
庆旭瑶庞容邓睿
关键词:土地利用河流水质暴雨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