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荣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氮磷肥
  • 2篇盐碱
  • 2篇盐碱地
  • 2篇玉米
  • 2篇玉米产量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变化
  • 2篇植物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夏玉米
  • 2篇夏玉米产量
  • 2篇磷肥
  • 2篇碱地
  • 2篇返青
  • 2篇返青期
  • 2篇改良盐碱地
  • 2篇NPP
  • 2篇MODIS
  • 1篇地区植物
  • 1篇多样性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李晓荣
  • 6篇刘金铜
  • 6篇高会
  • 4篇韩立朴
  • 2篇白璐
  • 2篇马凤娇
  • 2篇于淑会
  • 1篇谭莉梅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自然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李晓荣高会韩立朴刘金铜
关键词:MODISNPP植被变化
一种通过植物共生关系改良盐碱地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植物共生关系改良盐碱地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方法,属于农业种植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先在盐碱地上种植小麦,待第二年小麦返青期后,在小麦田内播撒盐地碱蓬并进行施肥、灌溉,建立小麦和碱蓬共生关系,碱蓬的生长量大幅...
韩立朴于淑会刘金铜马凤娇高会白璐李晓荣
一种通过植物共生关系改良盐碱地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植物共生关系改良盐碱地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方法,属于农业种植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先在盐碱地上种植小麦,待第二年小麦返青期后,在小麦田内播撒盐地碱蓬并进行施肥、灌溉,建立小麦和碱蓬共生关系,碱蓬的生长量大幅...
韩立朴于淑会刘金铜马凤娇高会白璐李晓荣
文献传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垂直分类管理被引量:8
2018年
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管理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太行山区虽然没有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但仍呈现较明显的生态特征垂直分异规律。本文选取生态要素指标,确定了太行山区生态系统的2个垂直分异关键线带和3个生态类型区。根据单位面积垂直梯度生态系统服务特征,确定生态系统服务调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目标为:亚高山区为非供给服务为主的生态系统服务外溢区与调控区;中山区为4种服务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外溢廓道和供给服务人工调控提升区;低山丘陵区为以供给服务为主导兼顾协调其他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过程控制与调整区。
高会刘金铜刘金铜李晓荣
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太行山丘陵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估算被引量:13
2017年
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丘陵区典型县——河北省井陉县为研究案例,选取13个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5个地形要素和8个直接气象要素或由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间接气象要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向前引入法的拟合方法,筛选提取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由模型参数Waldc2统计量分析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的贡献率排序;由模型参数回归系数β分析耕地资源潜力与生态要素的相关关系;由模型参数发生比率OR分析量化关键生态要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影响,最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此模型,在GIS软件中得到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分布图,进而估算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3个影响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中8个为关键生态要素;关键生态要素中地形要素配置比气象要素配置更为重要;年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与耕地资源潜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生态要素则呈正相关关系;由回归模型估算出井陉县具备垦殖为耕地资源的土地面积为60 400 hm^2,而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的现有耕地资源为45 600 hm^2,由此井陉县尚具有14 800 hm^2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2.5%,这说明在不考虑垦殖所带来的可能负效应的前提下,井陉县具有较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该结论为井陉县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会谭莉梅刘鹏刘金铜李晓荣
关键词:太行山丘陵区生态要素后备耕地资源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44
2017年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李晓荣高会韩立朴刘金铜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变化MODIS
太行山中段地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异特征及其环境解释
梁红柱高会刘金铜李晓荣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垂直梯度群落演替环境解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