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升

作品数:31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小麦
  • 9篇基因
  • 9篇赤霉
  • 8篇霉病
  • 8篇赤霉病
  • 7篇抗性
  • 5篇育种
  • 5篇病抗
  • 4篇性状
  • 4篇籽粒
  • 4篇晚播
  • 4篇QTL
  • 4篇QTL定位
  • 4篇QTL分析
  • 4篇赤霉病抗性
  • 3篇氮肥
  • 3篇重组自交系
  • 3篇自交
  • 3篇自交系
  • 3篇小麦基因

机构

  • 31篇江苏里下河地...
  • 9篇扬州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东台市黄海原...

作者

  • 31篇李东升
  • 17篇高德荣
  • 16篇胡文静
  • 11篇张勇
  • 10篇程晓明
  • 9篇朱冬梅
  • 8篇程顺和
  • 8篇张晓
  • 7篇吴荣林
  • 6篇刘大同
  • 6篇张春梅
  • 6篇蒋正宁
  • 6篇刘健
  • 5篇江伟
  • 5篇王慧
  • 5篇高致富
  • 4篇李曼
  • 4篇张伯桥
  • 4篇陆成彬
  • 3篇吕国锋

传媒

  • 8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含有184个家系的扬麦9号/CL12633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在3年9次重复试验中,用JoinMap4计算标记间距离并绘制遗传图谱,结合田间表型数据采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方法研究小麦千粒重QTL定位情况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个小麦千粒重QTL,分别在染色体2A、5A、2B、3B、6B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83%-31.39%,其中6B上的粒重相关QTL效应最大,有可能是一个主效QTL。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千粒重QTL
不同接种方式下小麦对赤霉病侵染和扩展的响应被引量:3
2022年
选择扬麦4号和偃展1号杂交后开花期一致的49份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简称RIL)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个独立的区域采用单花滴注和土表接种2种方式,分别调查开花后14、28、42 d群体的病小穗数,计算病小穗率。分析2种接种条件下的各个时期群体的病小穗率绝对值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花滴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快,往后到42 d时速度下降;土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慢,往后到42 d时速度上升。群体在土表接种条件下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始终弱于单花滴注条件下。单花滴注条件下前2个时期赤霉病的发展速度会显著影响最后1期的发展速度,土表接种则无这种规律。2种接种方式下群体赤霉病发展速度与株高和小穗着生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方式和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胡文静张勇张勇程晓明江伟程晓明张春梅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一种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利用Wheat55K小麦高通量基因芯片获取基因型数据,检测到来源于扬麦4号的1个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主效QTL位点QFhb‑6B‑YM4,其紧密连锁标记是AX111634...
胡文静高德荣张勇陆成彬吴宏亚刘健张春梅李东升
文献传递
农业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小麦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气候等因素变化,小麦产量及品质将受到严峻考验,因此需要更为优良的新品种出现。现阶段我国小麦育种仍主要以传统育种技术为主,而凭借育种家经验,从海量育种群体中筛选获得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有效提升育种效率变得极为迫切。随着农业信息技术在育种中应用的迅猛发展,无损预测预报与进程信息化管理等高效育种成为可能。本文从育种进程管理、数据采集、综合评判决策、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介绍国内外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信息化育种的需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王君婵高致富李东升朱冬梅吴宏亚
关键词:小麦育种农业信息技术数据采集
不同药剂及施药时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被引量:3
2022年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水平,在小麦扬花初期,设置7种不同药剂处理,并喷施赤霉菌孢子液,研究对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效果;在抽穗初期至扬花末期的7个时期,施用1次50%多酮可湿性粉剂,探索防治赤霉病最佳施药时期。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效最好,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为4.31%和1.21,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最高,分别达72.16%和73.29%,可作为替代多菌灵、福美双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其次是30%戊唑·多菌灵、50%多酮,平均病指防效均超过70%;施用25%咪鲜胺悬浮剂的防效较弱。小麦扬花初期(扬花5%~40%)施药对赤霉病防效最佳,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达70%以上,若提前或延后用药,则导致防治效果大幅下降。
石磊李东升何红梅蒋正宁张晓祥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化学药剂施药时期防效
扬麦4号/偃展1号RIL群体株高QTL挖掘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效应分析与验证
2023年
小麦的株高(plant height,PH)性状与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抗性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扬麦4号/偃展1号(YM4/YZ1)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利用55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数据,结合3年共6个环境下RIL群体及其亲本的株高数据,挖掘株高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利用土壤表面赤霉病麦粒抛撒法和单花滴注法鉴定株高位点对赤霉病抗侵染(Type I)和抗扩展(Type II)两种类型的效应。在染色体2D、4B、4D、5A和7D上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经过比对,QPh.yas-2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QPh.yas-2D.1、QPh.yas-2D.2和QPh.yas-5A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4号,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QPh.yas-4D和QPh.yas-5A均在6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贡献率(PVE)范围分别为19.48%~44.11%和10.48%~13.71%。研究发现Rht-D1和QPh.yas-7D.2位点上的高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侵染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ected spikelets,PIS)34.97%和19.09%,QPh.yas-2D.2和QPh.yas-5A位点上的矮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扩展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spikelets,PDS)24.73%和14.56%。QPh.yas-5A的矮秆等位变异来源于阿夫。利用小麦中国春2.1版本的参考基因组信息分析QPh.yas-5A区间,发现一共有146个有注释功能的高置信基因,主要涉及合成细胞色素P450、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转录因子MYC2和细胞壁受体相关激酶等。进一步将QPh.y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成育种可用分子标记KASP-5A,并在126份小麦品种(系)中初步验证其对株高和赤霉病抗性的效应。研究结果可为QPh.yas-5A的育种应用和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赵蝶胡文静程晓明程晓明王书平张春梅李东升
关键词:赤霉病QTL候选基因
小麦DNA去甲基化酶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籽粒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2023年
DNA去甲基化酶(dMTase)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因子,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和次生代谢。本研究基于小麦基因组数据,对小麦DNA去甲基化酶基因(TadMTase)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基因组中包含18个TadMTase基因,分布于小麦1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TadMTase分为ROS、DML3、DML4和DML5等4个亚家族,亚家族之间的TadMTase基因序列长度和内含子数量存在差异,但同一个系统进化树分支中的亚族成员具有高度相似的基因结构、保守motifs和结构域,为植物dMTase基因家族的直系同源基因,在进化方面具有保守性。亚细胞定位预测TadMTase均定位于细胞核中;通过与小麦祖先物种的进化及共线性分析,发现在小麦异源六倍体形成过程中存在部分TadMTase基因丢失;TadMTase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光信号、植物激素、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等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TadMTase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和籽粒发育不同时期表达模式不同,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进一步RNA-Seq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aROS1b-1A.1和TaROS1a-5A/D分别在籽粒的种皮和胚乳发育时期显著上调表达,且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中表达存在差异。结果为TadMTase基因在调控小麦籽粒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形成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蒋正宁刘大同张晓江伟王玲李东升程晓明高德荣
关键词:基因家族籽粒
小麦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在QTL 水平上研究实心度与茎秆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 与实心小麦品种"武云实秆"的F2 和F2∶3 群体,对小麦茎秆强度与实心度、壁厚、茎粗和髓...
潘婷胡文静李东升程顺和
氮肥运筹对晚播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2024年
为探索适宜的稻茬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于2019-2021年在晚播条件下(较适播期推迟20 d播种),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材料,设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究两种施氮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和3种基追比(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分别为7∶1∶2、5∶1∶4和3∶3∶4)对晚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较优组合。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由210 kg·hm^(-2)增至270 kg·hm^(-2),扬麦29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增加;随氮肥后移,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基追比3∶3∶4处理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比5∶1∶4和7∶1∶2高2.27%和7.69%。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品质指标有极显著影响,而对籽粒硬度、吸水率、水SRC和蔗糖SRC影响不显著。增加施氮量或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指标,在270 kg·hm^(-2)施氮量或210 kg·hm^(-2)施氮量、基追比3∶3∶4运筹下的面包评分均大于80分,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扬麦29在施氮量27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为3∶3∶4可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王慧张晓朱冬梅刘大同高致富李曼李东升高德荣
关键词:晚播强筋小麦氮肥运筹
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被引量:4
2017年
试验以扬麦22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密度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得出晚播条件下扬麦22最佳密度、施氮量组合是密度为300×104株·hm^(-2),全生育期施纯氮180~240kg·hm^(-2)。
胡文静刘业宇李东升朱冬梅程晓明韩丽娟
关键词:小麦晚播施氮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