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强 作品数:5 被引量:1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宁波市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肝储备功能的变化趋势及其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ICGR15)、肝有效循环血量(EHBF)在选择性血浆置换(SPE)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探讨ICGR15、EHBF及变化趋势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27例(A组)和乙肝非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40例(B组);两组均给予综合内科治疗,抗病毒治疗,进行SPE治疗。检测所有入选患者SPE治疗前后的ICGR15及EHBF。用生存函数分析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并记录67例慢加急肝衰竭患者SPE治疗前的ICGR15、EHBF,及SPE后ICGR15上升率、EHBF下降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价SPE前ICGR15、EHBF,及SPE后ICGR15上升率、EHBF下降率的预测能力。结果两组SPE前ICGR15、EH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SPE后ICGR15、EH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SPE治疗前后ICGR15值、EH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治疗后ICGR15值较前升高28.61%,EBHF值较前降低39.02%。B组SPE治疗前后ICGR15值、EH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治疗后ICGR15值升高14.61%,EBHF值降低16.45%。ICGR15、EHBF和SPE后EHBF下降率、ICGR15上升率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0.734、0.707、0.67。结论 S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ICGR15升高、EHBF降低,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在SPE治疗后ICGR15、EHBF间存在差异,肝硬化组生存率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SPE前ICGR15、EHBF,SPE后EHBF下降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SPE后ICGR15上升率预测能力稍差。 张行芬 邓勤智 王银银 叶俊茂 黄建荣 庞中强 周健关键词:肝衰竭 原发性腹膜炎一例诊治体会 <正>~~ 庞中强关键词:原发性腹膜炎 肝硬化患者 继发性腹膜炎 文献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筛查中的应用 2016年 总结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 2015 年 1 月到 4 月期间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样本 120 份,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对这些样本中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进行筛查,分析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筛查结果。结果:120 份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筛查后,检出了 55 份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7 份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5 份腺病毒阳性标本,没有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检出,阳性检出率为 55.8%。结论: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筛查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筛查过程中具有准确、特异性强、快速的优点,在实际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庞中强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 PCR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5%白蛋白用于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以单纯性血浆置换为对照,评价5%白蛋白部分替代血浆用于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的血浆供应条件,治疗组33例肝衰竭患者用5%白蛋白500 m L部分替代血浆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0例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性血浆置换治疗,上述患者均在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人工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部分生化指标包括血转氨酶、胆红素、胆汁酸等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胆碱酯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对照组在降转氨酶、球蛋白、降胆红素、降胆汁酸、升胆碱酯酶及改善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方面疗效类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好转率亦相当(P>0.05)。但两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5%白蛋白部分替代血浆用于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节约了血浆用量,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行芬 邓勤智 庞中强 廖庆华 周文红关键词:白蛋白 血浆 肝衰竭 人工肝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三年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50例内科治疗组接受单纯内科治疗;12例联合治疗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接受APBSC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早期(4、12及24周)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第4、12及24周的Alb和PT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lb=-4.437、-5.210和-6.915,Tpt=12.083、11.251和10.640,P&lt;0.01),与同期内科治疗组比较亦有改善(tAlb=4.985、5.565和6.260,Tpt=-3.013、-3.727和-3.983,P&lt;0.01).联合治疗组3年的OS和PFS[(90.9&#177;8.7)%和(75.8&#177;12.5)%]均高于内科治疗组[(60.7&#177;7.4)%和(47.9&#177;7.3)%](χ^2=6.887和5.565,P&lt;0.05),APBSCT在减少腹水及肝性脑病方面的作用要优于内科治疗(χ^2=7.992和4.681,P&lt;0.05或&lt;0.01).结论 APBSCT联合内科治疗能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提高患者3年的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轻. 张行芬 邓勤智 周文红 廖庆华 庞中强 黄建荣关键词:肝硬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 存活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