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超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胰腺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细胞
  • 2篇胆管
  • 2篇胆囊
  • 2篇胰腺肿瘤
  • 2篇受体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虫病
  • 1篇胆管囊腺瘤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管细胞癌
  • 1篇胆囊癌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胆总管

机构

  • 12篇南昌大学第二...
  • 2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12篇王超
  • 6篇方路
  • 5篇吴鹏
  • 4篇梁博
  • 3篇陈海敏
  • 3篇王军
  • 2篇殷香保
  • 2篇唐震宇
  • 2篇李强
  • 1篇丁卫江
  • 1篇雷钧
  • 1篇袁荣发
  • 1篇曾红梅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9年
从第一次对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报道,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发现AD的发病机制与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炎性机制学说、神经血管受损学说、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目前的国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组也在最新的AD诊断指南中相继将核心生物标志物——脑脊液中Aβ42、tau蛋白变化用于AD疾病的分期分型,而本文就从AD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系统论述,探讨除核心生物标记物(淀粉样蛋白、tau蛋白沉积)外,还有哪些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能用于未来明确AD诊断。
王思翔曾红梅李扬娜卢晓庆王超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脑炎伴耳聋一例被引量:1
2020年
患者男性,51岁,初中文化。主因认知功能减退伴耳鸣、听力下降13天,于2018年9月13日入院。患者于拔牙术后2天(2018年8月28日)开始出现迷路、反应迟钝、近事遗忘等认知功能减退表现,同时伴双耳持续性耳鸣、听力下降,无法与家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仅能通过简单书写表达其需求,病程中无发热,无明显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障碍、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或体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头部MRI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遂至我院就诊,以“认知功能障碍”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较淡漠,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王超卢晓庆罗拯王思翔唐震宇
关键词:脑炎
肝内胆管囊腺瘤伴肝血吸虫病1例报告
2016年
患者男,72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3个月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3个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诊断为肝囊肿,行肝穿刺引流术,穿刺液棕褐色;自诉血吸虫病病史,无乙肝或肝硬化病史。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右上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肌紧张,肝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AFP 10.1 ng/m L,CA19-9 142.51 U/m L;AST 43.3 U/L,ALP157.6 U/L,GGT 215.8 U/L。MRI平扫+MRCP提示:肝右叶囊性为主占位,囊腺瘤?囊肿?
李强陈海敏王超方路
关键词:肝内胆管囊腺瘤体检诊断肝区叩击痛肝血穿刺液
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处理肝尾状叶肝癌破裂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单纯经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完整切除肝尾状叶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尾状叶肝癌伴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对患者的肝功能及肿瘤情况进行严密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患者成功行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对肝右后叶染色区分尾状叶的右侧边界)完整切除肝尾状叶,术中未阻断入肝血流、出肝血流、下腔静脉,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单纯行右侧入路联合反向染色法完整切除肝尾状叶肿瘤破裂出血是安全可行的。
陈海敏刘贵疆袁荣发方路梁博吴鹏王超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尾状叶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研究进展
2019年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ost-poliomyelitissyn-drome,PPS)是指急性脊髓灰质炎患者在症状恢复的数十年后,原来受累或不受累的骨骼肌肉出现新的症状,称为PPS.PPS通常进展缓慢,表现为新出现的肌无力、肌肉疲劳、萎缩和疼痛.20世纪中叶,随着减毒活疫苗的推广应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已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1],但是仍现存有大量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这些患者均有可能发展为PPS.近年来,国外对PPS进行较多研究,但国内对此病尚缺乏充分认识,加上我国PPS患者有增加的可能性,应当引起重视.
卢晓庆胡波琳王超王思翔丁卫江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脊髓灰质炎病毒肌无力肌萎缩疼痛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pen distal pancreatectomy,ODP)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LDP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施行的22例LDP患者与20例OD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胰体尾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上,LDP组少于ODP组[(155.63±39.26)mL vs.(255.42±118.63)mL,P<0.05];术后禁食时间分别(4.21±0.92)d和(4.68±0.76)d,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26±0.73)d和(2.87±0.52)d,住院时间分别为(9.27±3.68)d和(12.31±4.73)d,LDP组较ODP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LDP组长于ODP组[(258.32±42.52)min vs.(186.56±34.28)min,P<0.05];LDP组和ODP组的保脾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P组和ODP组术后病理结果均显示标本切缘为阴性。结论LDP是安全有效的,外科疗效与ODP相当,短期预后效果明显高于ODP,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胡欢欢钟志惟宁克王超袁春晖殷香保
关键词: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肿瘤
胰腺表面肠重复畸形并囊肿形成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8年
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胰腺表面肠重复畸形并囊肿形成则更为罕见。我院今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一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相关分析与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吴鹏方路梁博王超王军
关键词:肠重复畸形文献复习囊肿形成胰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解除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其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如今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本文就颈动脉狭窄及解除颈动脉狭窄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病。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在脑卒中的预防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内-中膜厚度增加斑块形成,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甚至闭塞。
王超卢晓庆罗拯王思翔唐震宇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认知功能障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缺血性卒中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0年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一方面,由于缺少特异性标志物、早期症状不明显,胰腺癌的治疗窗口期较小,一经确诊通常已发展至晚期。另一方面,胰腺解剖位置特殊,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肿瘤复发率高,手术治疗仅适于少数早期患者。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特点包括基质丰富、缺氧、血供不足和高度免疫抑制等,传统放化疗很难发挥治疗作用。因此,针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极有潜力的研究方向。笔者就胰腺癌肿瘤微环境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胰腺癌的进一步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王超宁克胡欢欢袁春辉殷香保
关键词:胰腺肿瘤肿瘤微环境胰腺星状细胞免疫抑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检测胆囊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组织及5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GFR和EGFRvⅢ蛋白表达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囊腺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和20%(P=0.005);胆囊腺癌中EGFRvⅢ的阳性表达率为28.8%,慢性胆囊炎组织未见EGFRvⅢ阳性表达(P=0.000)。EGFR和EGFRvⅢ蛋白在胆囊腺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00)。EGFR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相关(P<0.05);EGFRvⅢ阳性表达与胆囊腺癌组织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EGFR与EGFRvⅢ阳性表达胆囊癌患者总体生存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EGFRvⅢ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是评估胆囊癌预后独立因素。结论胆囊癌组织中EGFR与EGFRvⅢ蛋白高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相关,可能成为胆囊腺癌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王军戴文超雷钧李强吴鹏王超方路
关键词:胆囊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