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琳

作品数:30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社会主义
  • 5篇主义
  • 4篇中国特色社会...
  • 4篇特色社会主义
  • 4篇资本
  • 3篇理论逻辑
  • 3篇经济长波
  • 2篇演进
  • 2篇政治经济
  • 2篇政治经济学
  • 2篇社会有机体
  • 2篇市场经济
  • 2篇数字技术
  • 2篇资本论
  • 2篇逻辑
  • 2篇马克思社会有...
  • 2篇经济关系
  • 2篇经济体
  • 2篇经济学
  • 2篇技术创新

机构

  • 25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九江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5篇王琳
  • 13篇马艳
  • 2篇张沁悦
  • 2篇张思扬
  • 1篇王琳
  • 1篇李笑野
  • 1篇张建勋
  • 1篇刘泽黎

传媒

  • 3篇当代经济研究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上海经济研究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海派经济学
  • 1篇世界经济
  • 1篇东南学术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财经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经济学家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
2023年
新时代我国超大城市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升级,且这一过程仍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相比目前学术界关于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能够提供更具本质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思路。本文即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思想基础,系统解析我国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三重内涵和三重体系:一是基本内涵,即构建畅通有序、运行高效的高质量城市基本经济体系;二是生态内涵,即形成良性循环、优美宜居的高质量城市生态经济体系;三是开放内涵,即打造分层辐射、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城市开放经济体系。这从不同维度刻画和回答了何为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相关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阐明要推动我国超大城市逐步趋向以上理论参照系,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制度创新力的直接动力作用以及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关键动力作用,并协同提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引领”的系统合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琳李皎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
数字技术条件下经济关系的虚拟化特征及其理论逻辑探究被引量:6
2022年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深刻改变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使其呈现出愈发鲜明的虚拟化特征,即生产关系呈现出人机关系的隶属化、劳资对立的隐匿化、劳动关系的分散化特征;交换关系呈现出数字代号的脱实化、交换价值的溢出化特征;分配关系呈现出分配矛盾的社会化、分配格局的重构化特征;消费关系呈现出消费需求的泡沫化、消费过程的生产化特征。虚拟化特征回答并刻画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经济关系相比以往的特殊性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关系的虚拟化并未改变其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理论实质,反而正是资本所有者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促进商品价值实现以及重新分割剩余价值的利益关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经济关系虚拟化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仍遵循着经济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即数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关系虚拟化的程度和形式,社会基本所有制性质则决定着虚拟经济关系的属性和变化趋势。
王琳
关键词:数字技术经济关系
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理论逻辑与中国贡献被引量:2
2020年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局限性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背景下日益凸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平等为基础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成为国际经济秩序演进的必然趋势。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力)转向促进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构建的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实践始终致力于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对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国在理论引领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均做出了贡献,不仅形成了“理念-制度-路径”的系统理论体系,还在构建全球经济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及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变革等方面取得了实践成效。
王宝珠王琳王利云
关键词:理论逻辑
绿色消费: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
2018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重大判断,指明了新时代谋划发展的方向,强调了把“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同时报告也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在“美好生活”的诸多内涵中,“绿色”应为其必然要求,也即应在绿色发展背景下进行“美好生活”建设.
王琳罗惠敏
关键词:绿色消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现实路径与理论机理被引量:9
2018年
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范畴,厘清其演变路径及理论机理是总结和提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必须将生产关系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演变中进行剖析。为此,文章通过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方式的现实演变区分为数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1978—1997年)、数量型生产方式深化期(1998—2012年)以及质量型生产方式探索期(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以梳理我国生产关系的现实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马克思经典逻辑与我国生产领域改革实践充分结合,总结出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理论机理:其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逻辑主线;其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内在轴心;其三,"政府控制力"是我国生产关系演变的宏观保障。
王琳马艳张思扬
三大经济长波理论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从19世纪末开始,经济学家们纷纷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即大体50~60年出现一次长期波动,由此也开启了学术界对"经济长波"这一命题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与探讨。对于长波的存在性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着长达50~60年的长周期波动现象。而对于长波形成的动因,现有的研究仍是众说纷纭,学者们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长波理论进行了细致地归纳和梳理,并且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将现有研究分为三大类,即技术创新长波论、制度演进长波论以及内生机制长波论。在对这三大长波理论进行介绍、比较与评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为经济长波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马艳王琳
关键词:经济长波技术创新制度演进内生机制
健康损害补偿的理论界定与现实对策研究——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创新被引量:4
2018年
在人类健康饱受威胁的当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健康损害进行补偿,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将健康因素引入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继而构建健康劳动力价值理论,是分析健康损害补偿问题的科学框架。基于健康劳动力价值理论,健康损害补偿,其实质是对现实劳动力价值与健康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补偿,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健康劳动力的再生产,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过去、当前、未来的健康损害进行分类补偿。目前,中国健康损害补偿的范围和力度均不断提升,但仍不充分,为此应从减少健康损害、保障累积性和即时性健康损害补偿、提升未来性健康损害补偿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劳动力健康损害的科学补偿机制,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王琳刘诚洁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线索与分析框架探究——基于中国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CSSA)理论的启示
2024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亟待进行体系创新,且这一创新的核心问题在于厘清逻辑线索、构建核心分析框架并完成阐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根本任务。中国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CSSA)理论作为在国外马克思主义SSA理论基础上进行充分中国化和现代化创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其在研究目标和创新思路上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为此能够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思路。基于此,文章将CSSA理论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问题,提出该理论体系应以中国特殊利益关系及其演变为逻辑线索,以“资本-劳资-政府-意识形态-生态-国际”六大特殊利益关系为核心分析框架,并将六大核心利益关系内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促作用以及我国政府特殊作用之中构建系统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发展阶段、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宏观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经济制度演进7个维度对以上抽象架构进行了现实展开,继而探索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总体设想。
王琳宋欣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探索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文章对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化探索阶段的理论创新、政策践行及绩效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认识是这一时期深化改革的思想前提,'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其全局引领,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则是在这一全局引领下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的理论拓展。在践行层面,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思为指导的'六个体系、一个体制'的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是这一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性政策践行。这些政策践行是理论创新的现实体现,同时又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实践源泉,两者之间动态互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王琳冯璐李皎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论“一带一路”的逆不平等性:驳中国“新殖民主义”质疑被引量:24
2020年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饱受国外媒体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质疑和责难,亟待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基本逻辑,构建了“逆不平等性”数理模型,并利用动态数值模拟以及2001-2016年中国与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考察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缩小国际不平等性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的本质是抵抗、限制和约束超额剩余价值在全球各国之间不平等的转移,即逆不平等性过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技术和制度双重维度的逆不平等性,是缓解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加剧的重要举措,而非推行新殖民主义。
马艳李俊王琳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仿真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