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冰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热液
  • 1篇灯影组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电子探针
  • 1篇电子探针分析
  • 1篇盐岩
  • 1篇震旦
  • 1篇震旦系
  • 1篇震旦系灯影组
  • 1篇溶蚀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三叠系
  • 1篇四川盆地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碳酸盐岩储集...
  • 1篇盆地

机构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吴冰
  • 3篇时志强
  • 2篇段雄
  • 2篇李振宇
  • 1篇肖凯

传媒

  • 1篇世界有色金属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东南地区林1井震旦系灯影组电子探针分析:热液白云岩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以电子探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对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林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进行了研究。其特征表现为基质白云岩晶体较小,中-巨晶鞍形白云石充填溶蚀孔洞和裂缝。鞍形白云石晶体上常发育数条由内到外铁元素含量依次降低的明亮条带,表明其受到多期次的深部热液侵入的影响。通过对电子探针样品的分析,发现在热液白云石形成过程中,Mg^(2+)取代Ca^(2+)的同时伴随Fe^(2+)、Mn^(2+)、Sr^(2+)参与结晶。热液白云岩刚开始沉淀时,热液中的Fe^(2+)与Mn^(2+)进入原岩,随着Mg离子大量取代Ca^(2+),使Fe^(2+)与Mn^(2+)进入率下降;或是前期热液白云石的沉淀大量消耗了热液中的金属Fe^(2+)和Mn^(2+),导致金属离子供应不足,造成沉淀过程中Fe^(2+)与Mn^(2+)含量随着Mg^(2+)含量增加而减少,反映着热液白云岩化过程的流体改造进程。
肖凯时志强吴冰李振宇段雄
关键词:四川盆地热液白云岩电子探针分析震旦系灯影组
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微生物丘及球状粒沉积特征及对生物复苏的指示意义
段雄时志强陈彬吴冰王小端
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顶部溶蚀型喀斯特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中三叠统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在什邡金河剖面及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已有报道。在近期的野外工作中,在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观音崖、江油黄莲桥和江油马鞍塘剖面天井山组近顶部、顶部也识别出这一古特提斯面,其形成与强烈的构造活动或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的岩层长时间的暴露有关。其表现形式主要为:(1)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2)溶沟、溶缝及其内的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3)暴露期黏土层;(4)喀斯特角砾。其中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上的沉积构造以鸟眼、层状孔洞构造最为典型,在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最为发育,孔、洞充填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溶沟、溶缝及其内的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在江油马鞍塘、汉旺观音崖、什邡金河等剖面均有发育,这些溶缝、溶沟一般近于竖直发育,宽度及深度不一,被碳酸盐角砾、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陆源黏土等所充填;暴露期黏土层主要见于江油黄莲桥剖面,共发育2套,厚5~20 cm,与铁质矿物共生,其上下发育深灰色潟湖沉积;喀斯特角砾主要见于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角砾最大可达15×20cm大小,呈棱角状充填于富含泥质和有机质的暗色碳酸盐基质中。天井山组近顶部溶蚀型喀斯特的发现可为区域地层等时对比提供依据,与其有关的古岩溶作用可在天井山组(或雷口坡组)顶部碳酸盐岩中形成以溶蚀孔、洞、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古岩溶型储集层。
吴冰金鑫时志强Nereo Preto杜怡星
关键词:三叠系碳酸盐岩储集层
热液型金属矿山的矿物特征分析
2016年
热液型高岭石、地开石、珍珠石同属于一种含水的硅铝酸盐,三者通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工业矿物原料。但是在晶体结构上它们晶胞中单位结构层的数目和堆叠方式互不相同,所以它们的成因和产状亦有差别。因此,X衍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及光性常数等也都是不同的。目前研究认知,很少能看到三者在一起共生的。
吴冰李振宇
关键词:热液红外光谱差热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