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 作品数:30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被引量:6
- 2019年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袭软骨关节为主的慢性免疫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易造成关节软骨的不可逆损伤。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里归属“痹证”范畴,本文以治疗痹证的经典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例,从中西医两方面论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 闫璐王玲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 免疫抑制剂治疗副肿瘤风湿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副肿瘤风湿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126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疼痛程度以及QOL评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和QO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副肿瘤风湿综合征,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晶侯俊杰王玲王春波刘海云
-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
- 软坚散结消石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应用中医软坚散结消石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自拟方软坚散结消石、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中药与西药乐松片60mg,每日3次;对照组30例予乐松片6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14天。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患者关节的疼痛程度、肿胀度、活动度;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肝功能。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效果,但在治疗后3天,治疗组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4个时间点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比较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本方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
- 王玲高明利徐妍
-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茯苓-白术-桂枝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
- 2024年
- 目的:基于药物分子分析对茯苓-白术-桂枝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采集茯苓-白术-桂枝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三个疾病基因数据库收集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取茯苓-白术-桂枝与类风湿关节炎相融合的作用靶点,在线绘制韦恩图。通过STRING数据库筛选共同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基于DAVID网站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在线绘图工具对GO、KEGG富集分析数据进行多维网络图形绘制。利用Schrodinger 2022.2软件中的Glide模块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茯苓-白术-桂枝有效活性成分29个、靶点53个,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疾病靶点3394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交集靶点有30个,其中β-谷甾醇、花旗松素、儿茶酚、豆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PTGS2)、JUN原癌基因(Jun Proto-Oncogene,JU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ate Proteinase 3,CASP3)、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过氧化氢酶等关键靶点,参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等多种信号通路起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儿茶酚与CASP3有较稳定的结合力。结论:本研究证实茯苓-白术-桂枝通过多成分基于多靶点作用与多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起到治疗作用。
- 张慈王玲莫成荣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痛风安合剂对急性痛风大鼠踝关节肿胀度、MSU结晶数目及血中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痛风安合剂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大鼠踝关节肿胀度、MSU结晶数目及血中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4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正常组,痛风安合剂高、中、低剂量组,秋水仙碱组、痛风定组7组,每组20只。药物组分别给痛风安合剂药液、痛风定混悬液和秋水仙碱混悬液灌胃,每次4 ml,正常组与模型组均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5 d。第3天7组大鼠灌胃后1 h开始造模,正常组踝关节腔内注射0. 2 ml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注射0. 2 ml尿酸钠溶液。周长法测量踝关节肿胀度,造模后72 h处死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小大鼠踝关节肿胀度,痛风安合剂高剂量组明显并优于中、低剂量组和痛风定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均可降低大鼠血中CR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痛风安合剂高剂量组明显减轻血中CRP表达水平,并优于痛风安合剂中、低剂量组和痛风定组(P <0. 05)。模型组大鼠可见数目较多的被炎性细胞吞噬的MSU结晶,各药物组被吞噬的MSU结晶数目则不同程度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均可减少大鼠踝关节MSU结晶数目(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痛风安合剂高剂量组明显减少大鼠踝关节MSU结晶数目,并优于痛风安合剂中、低剂量组和痛风定组(P <0. 05)。结论痛风安合剂可改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减少MSU结晶数目,降低血中C反应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
- 刘海云王玲
- 关键词:C反应蛋白
- 基于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治痹用药规律探讨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经方治疗痹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方剂并记录其药物组成,利用Excel 2013、BMI SPSS Modeler 18.0、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共收集经方38首,涉及中药49味。高频使用药物有炙甘草、桂枝、生姜等;药物功效使用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关联分析得到24对关联药物,其中“生姜-大枣”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得到4个可供参考的聚类组合。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核心方剂为桂枝汤;仲景治痹法则为补养气血、祛风除湿、温阳通络;痹证各经皆有,仲景治痹不拘于专病专方,而是随证治之。
- 周辰昱王玲于静
- 关键词:痹证《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辨证分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王玲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辨证分型
- 桃红四物汤对AA大鼠整体及病理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对试验大鼠体重、足容积及踝关节病理的影响。[方法]通过OLYMPUS显微镜观察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桃红四物汤给药组(A组)、模型组(B组)、强的松给药组(C组)及正常组(D组)滑膜、软骨、骨的病理改变。[结果]A组大鼠可见滑膜细胞轻度增生,少量炎细胞浸润。C组大鼠滑膜组织未见明显异常。A组、C组均能明显抑制AA大鼠的关节局部的早期炎症反应。[结论]桃红四物汤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
- 于静高明利薛书燕王玲
-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桃红四物汤
- 桂枝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27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观察桂枝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均给予来氟米特、美洛昔康胶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桂枝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AS28评分、VAS评分、ESR、CRP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附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降低疾病活动度与实验室指标,疗效确切。
- 刘俊瑶王玲
- 关键词:寒湿痹阻证桂枝附子汤当归芍药散
-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机制尚不清楚,传统治疗主要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为主,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药治疗具有缓解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中西医并重,取长补短,可以缩短疾病进程,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在降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疗效颇佳。现从中西医治疗SLE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结论及展望综述如下。
- 敖秀红王玲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西医病因病机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