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的管理成效。方法:组建品管圈团队,从医院信息系统中随机抽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住院治疗患者1680份病历,进行现状把握,并按照活动流程进行要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和实施等步骤;并通过医院医务处管理系统获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AUD实际的情况,比较实施前后AUD的成效。结果:医院住院患者AUD由实施前的55.48 DDDs/(100人·d)降至实施后的41.46 DDDs/(100人·d),活动实施后的达标率为90.57%,进步率(降幅)达25.27%;圈员的品管圈手法、活动信心、沟通协调及专业知识等无形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降低住院患者AUD管理中成效卓著,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增强了安全用药意识,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
目的进一步探讨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管理是否在血液透析后具有“长期效应”,为更好的推动C K D管理从经济学以及人口学角度贡献力量。方法纳入2015年3月一2018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CKD管理门诊随诊并进入透析的70例患者(管理组),及同时期从肾脏内科专科门诊进入透析的142例患者(非管理组),随访5年,比较2组患者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后1年内的住院情况及费用,以及透析后1年、5年的死亡情况,并分析各种因素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启动透析时管理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组(t=-3.100,P=0.002)。透析后1年内管理组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t=-2.269,P=0.024),主要归因于药品、检验、治疗、手术及输血费用的减少。在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开始后1年内,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不管是未调整、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根据合并症进行调整、根据进入血液透析时的基线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整还是根据启动血液透析时的血管通路情况进行调整,C K D管理与住院人均总费用的降低独立相关(透析启动时β=0.386、0.392、0.392、0.359、0.248,P分别<0.001、<0.001、<0.001、<0.001、0.018;透析1年内β=0.151、0.154、0.148、0.168、0.343,P=0.028、0.025、0.038、0.021、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管理组透析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2,95%CI:1.021~1.062,P<0.001)和合并糖尿病(HR=0.390,95%CI:0.226~0.671,P=0.001)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透析前CKD管理则是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HR=0.503,95%CI:0.295~0.857,P=0.012)。结论透析前C K D管理对透析后经济结果有遗留影响,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在管理工作中尤其要关注糖尿病及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