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凤兰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药物
  • 2篇药师
  • 2篇肾脏
  • 2篇肾脏病
  • 2篇品管圈
  • 2篇品管圈活动
  • 2篇住院
  • 2篇临床药
  • 2篇临床药师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肾脏
  • 2篇慢性肾脏病
  • 2篇菌药
  • 2篇抗菌
  • 2篇抗菌药
  • 2篇抗菌药物
  • 2篇病管理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注射液
  • 1篇血液

机构

  • 7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徐凤兰
  • 3篇汪华君
  • 3篇赵蓉
  • 2篇何建强
  • 2篇华琴
  • 2篇贾珏
  • 2篇桂兰兰
  • 2篇王涛涛
  • 2篇余姝
  • 1篇贾荣娣
  • 1篇吴琳
  • 1篇曾超
  • 1篇陈颖
  • 1篇徐遥
  • 1篇缪旭

传媒

  • 4篇抗感染药学
  • 2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国处方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重点品种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的监测情况分析
2022年
目的:开展重点品种监测工作,分析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构建药品重点监测新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遴选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为重点监测品种,通过主动监测模式,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收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不良反应累及部位、表现、处置与转归,以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监测期内共发现60例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17.91%,其中一般不良反应54例,严重不良反应6例,经治疗后好转,转归情况较好,临床用药的总体安全性较高。结论:通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展重点品种监测,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肿瘤免疫治疗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临床药师全程参与患者的治疗和不良反应处理过程,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水平和安全性。
缪旭汪华君徐凤兰裴丹赵蓉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成效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的管理成效。方法:组建品管圈团队,从医院信息系统中随机抽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住院治疗患者1680份病历,进行现状把握,并按照活动流程进行要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和实施等步骤;并通过医院医务处管理系统获取实施前后住院患者AUD实际的情况,比较实施前后AUD的成效。结果:医院住院患者AUD由实施前的55.48 DDDs/(100人·d)降至实施后的41.46 DDDs/(100人·d),活动实施后的达标率为90.57%,进步率(降幅)达25.27%;圈员的品管圈手法、活动信心、沟通协调及专业知识等无形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降低住院患者AUD管理中成效卓著,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增强了安全用药意识,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
曾超汪华君徐凤兰赵蓉
关键词:品管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临床药师
1例食管穿孔伴纵膈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
2023年
目的:分析食管穿孔伴纵膈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和要点,为该类患者药学监护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临床药师在开展临床工作中,遇一患者因异物入食管,引发食管穿孔伴感染,遂予抗感染、抑酸护胃、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始终不佳;临床药师多次建议取脓性引流液行微生物培养检查,医生最终接受了建议,结果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遂立即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患者的感染症状和指标较前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在对食管穿孔伴纵膈感染患者尤其是病情复杂患者开展药学监护时,应当积极开展个体化分析,协助医生找到病原所在,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贾荣娣徐凤兰汪华君
关键词:临床药师食管穿孔药学监护
品管圈活动在缩短病区药物调配时间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病区药物的调配时间和病房护士领药等候时间过长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缩短病区药物调配时间上,分析病区药物调配时间长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评估活动的效果。结果:活动开展后,病区药物调配时间缩短比例为50%以上,活动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缩短了病区药物调配的时间,保证了病区用药的及时性。
徐凤兰陈颖
关键词:品管圈及时性
某院2019年Ⅰ类切口预防抗菌药物使用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分析某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在医院信息平台上抽取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200份,查看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共计345例,使用率为28.75%;其中不合理用药共计40例,合理率为96.7%。预防用药存在问题以使用疗程过长为显著,在不合理病例中占比65%。结论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较合理,但仍存在少数给药时机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使用疗程过长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特别是对于使用疗程过长的问题应针对性开展培训。
徐凤兰吴琳徐遥赵蓉
关键词:预防用抗菌药物
慢性肾脏病管理对糖尿病肾病进展及透析启动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门诊管理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疾病进展及透析启动的影响,为持续改进CKD多学科门诊管理及DKD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21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CKD管理门诊随诊并进入透析的92例DKD患者(管理组),及同时期从肾脏内科专科门诊进入透析的94例DKD患者(非管理组)。比较2组患者首次透析时生化指标,血管通路,住院等情况以及肾功能进展情况,并分析各种因素对DKD病程进展的影响。结果进入透析时,管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都低于非管理组(t值分别为-3.352、-1.196、-1.995;P值分别为0.001、0.047、0.047),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高于非管理组(t值分别为2.320、2.102;P值分别为0.021、0.037)。首次血液透析时2组在血管通路、紧急透析及首次诱导透析占比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19.573、16.396、16.969,均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管理组进入透析的中位病程长于非管理组(t=2.239,P=0.021)。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是DKD进展的危险因素(HR分别为1.020、0.554、1.000,95%CI 1.003~1.038、0.405~0.757、1.000~1.000,P分别为0.019、<0.001、<0.001),CKD管理及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可减缓DKD进展。结论慢性肾脏病管理能明显延缓DKD进展,在门诊管理中,注重DR的早期筛查和尿蛋白的管理,早期使用ACEI/ARB类药物,对延缓DKD进展有帮助。
余姝贾珏王涛涛徐凤兰桂兰兰华琴何建强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
透析前慢性肾脏病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内住院费用以及长期死亡率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管理是否在血液透析后具有“长期效应”,为更好的推动C K D管理从经济学以及人口学角度贡献力量。方法纳入2015年3月一2018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CKD管理门诊随诊并进入透析的70例患者(管理组),及同时期从肾脏内科专科门诊进入透析的142例患者(非管理组),随访5年,比较2组患者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后1年内的住院情况及费用,以及透析后1年、5年的死亡情况,并分析各种因素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启动透析时管理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组(t=-3.100,P=0.002)。透析后1年内管理组的人均总住院费用少于非管理(t=-2.269,P=0.024),主要归因于药品、检验、治疗、手术及输血费用的减少。在透析启动时以及透析开始后1年内,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不管是未调整、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根据合并症进行调整、根据进入血液透析时的基线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整还是根据启动血液透析时的血管通路情况进行调整,C K D管理与住院人均总费用的降低独立相关(透析启动时β=0.386、0.392、0.392、0.359、0.248,P分别<0.001、<0.001、<0.001、<0.001、0.018;透析1年内β=0.151、0.154、0.148、0.168、0.343,P=0.028、0.025、0.038、0.021、0.002)。Kaplan-Meier分析显示管理组透析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42,95%CI:1.021~1.062,P<0.001)和合并糖尿病(HR=0.390,95%CI:0.226~0.671,P=0.001)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透析前CKD管理则是患者全因死亡的保护性因素(HR=0.503,95%CI:0.295~0.857,P=0.012)。结论透析前C K D管理对透析后经济结果有遗留影响,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预后,在管理工作中尤其要关注糖尿病及老年患者。
余姝贾珏王涛涛徐凤兰桂兰兰华琴何建强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