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燕燕 作品数:4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新乡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乡地区近7年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3.0T TOF-MRA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新乡地区近7年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2019年本院放射科6700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OF-MRA资料,对病情概况、瘤体大小、位置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7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393例(50.64%),女3307例(49.36%),男女性别比为1.03∶1;年龄范围为2.3~94岁,年龄(63.79±13.00)岁,其中以71岁及以上占比最高(32.04%),其次为61~70岁(30.43%)及51~60岁(21.96%),不同年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动脉瘤直径为9 mm,最小为1.5 mm,以2~3 mm最多,其次为3 mm以上,小于2 mm最少;在左侧颈内动脉成长最多,其次为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最少;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多样,以囊袋状动脉瘤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均可发生颅内动脉瘤,老年女性发病率更高,发病部位主要为左侧颈内动脉,直径以2~3 mm为主,形态以囊袋状动脉瘤居多。3.0T TOF-MR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作为筛查手段。 刘斌 乔燕燕 李振玉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流行病学 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及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为疾病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4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同龄48名健康人员选为对照组,将两组脑氧代谢、蛋白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进行分别检测,比较两组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脑氧代谢指标中氧摄取率(O_2ER)为(32.56±4.10)%,高于对照组(22.14±2.56)%,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及动脉血氧含量(CaO_2)分别为(63.45±4.86)%及(124.56±10.31)ml/L,其均低于对照组(73.63±5.68)%及(171.84±15.22)ml/L,观察组蛋白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其中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代谢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较大,且不同分期与脑电图检查者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宽红 路燕 乔燕燕 张芳芳 韩玉华 张彩霞 周俐红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机体代谢 神经功能 3.0 T TOF-MRA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对破裂出血的预测效能评估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0 T TOF-MRA)在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对破裂出血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0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头颅平扫和3.0 T TOF-MRA进行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阴/阳性预测值评估3.0 T TOF-MRA对不同部位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并统计3.0 T TOF-MRA对破裂出血的预测准确率。结果200例患者经DSA以及手术结果确诊有167例患颅内动脉瘤,3.0 T TOF-MRA诊断灵敏度为95.81%,特异度为93.94%,准确率为95.50%,阳性预测值为98.77%,阴性预测值为81.58%;3.0 T TOF-MRA与金标准诊断相符的共计160例,其中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诊断符合率为100.00%,其余部位诊断符合率均在90.00%以上;经手术证实,动脉瘤破裂出血100例(59.88%),3.0 T TOF-MRA检查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87例(87.00%)。结论3.0 T TOF-MRA应用于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同时对于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刘斌 乔燕燕 李振玉 马园 王娟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常规静脉给药联合鞘内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背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对视神经、脊髓及大脑均具侵袭性的脱髓鞘疾病,虽然NMOSD已从多发性硬化症(MS)中独立出来,但二者在发病机制、基因易感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时亦有重叠或相似的部分,近年来,鞘内药物注射治疗MS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方法对于NMOSD的治疗效果尚未明朗,临床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明确。目的观察常规静脉给药联合鞘内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NMO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急性期NMOSD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根据干预方法分为观察亚组1(n=37)、观察亚组2(n=35)。患者均采用1~2种静脉药物行静脉注射常规治疗,观察亚组1在以上常规静脉给药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5.0 mg·次^-1·d^-1)与甲氨蝶呤(2.5 mg·次^-1·d^-1)联合行鞘内药物注射治疗;观察亚组2在常规静脉给药基础上选择地塞米松(5.0 mg·次^-1·d^-1)或甲氨蝶呤(2.5 mg·次^-1·d^-1)行鞘内药物注射治疗。治疗时间均在4周以上,出院后均随访24个月。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出院神经功能缺损[扩展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及其部分子项目]情况及差值、入/出院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水平及差值、观察亚组1和观察亚组2的鞘内药物注射次数。结果观察组出院E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入/出院EDSS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亚组1入/出院EDSS评分差值大于观察亚组2(P<0.05);观察亚组1出院EDSS评分低于观察亚组2(P<0.05)。随访13~18、19~24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静脉给药的治疗方式比较,联合鞘内药物注射治疗急性期NMOSD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降低残疾程度及远期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地塞米松与甲氨蝶呤的联合鞘内药物注射较两种药物之一的 乔燕燕 刘斌 路燕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