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 作品数:103 被引量:53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城市群发展: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向被引量:10
- 2017年
- 2017年7月7日,由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共同发起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群发展: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向"为主题,就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点、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促进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思路与城市群研究的新方向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群理论与政策研究,推动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讲好中国改革空间试验场故事,具有重大意义。本刊特刊发论坛正式发言或书面提交的部分研讨成果,以飨读者。特别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帮助本刊联系专家并组稿。
- 范恒山肖金成方创琳唐杰张学良潘玉君周国华吴传清李刚梁育填钟业喜王雅莉郭淑芬李红林芳莹马学广吴康
- 关键词: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区域规划
- “城市病”的形成机理及其经济阻滞效应测度: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6
- 2016年
- 城市是一个由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巨大的、复杂的综合系统,造成中国城市病出现的结构性根源在于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构成要素、各种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协调,一般性根源在于城市可利用资源供给与分配失衡。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模糊评价法对城市病态进行测度,发现中国城市病发病程度大致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把城市发展健康程度作为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修正,并用来测度城市病对经济增长的阻滞作用。结果发现:2006-2014年间,城市病对北京经济增长阻滞效应平均阻滞效应约为0.126个百分点,并在总体呈现出增强的态势。通过加强与引导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增长、提升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缓城市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效应。
- 李刚
- 关键词:城市病经济增长
- “包容性增长”的学源基础、理论框架及其政策指向被引量:42
- 2011年
-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的增长理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以及现代人们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的认识与反思,都为"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源基础。而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以及增长价值观的紊乱等构成了"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现实背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多元的,其理论框架除了注重通过"共同参与"消除或缓解贫困外,还应包括通过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重构经济增长价值观等内容。倡导"包容性增长"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发展、代际间公平发展以及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等目标。
- 李刚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文化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 2017年
-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城市群的定义大多是从城市等级、经济联系和空间结构等视角来进行界定,认为城市群是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或区位优势,以一个或几个有竞争力的大城市为中心,由不同等级的城市形成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空间结构。
- 李刚
- 关键词:城市群文化经济联系中国学术界区位优势交通条件
- 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中介模型的检验
- 2024年
-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地区41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利用熵值法构建城乡融合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城乡融合起正向作用,并通过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进行了验证;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浙江表现最好,安徽最后;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农业经济韧性是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提升大众数字意识、推进农村数字设施基础化建设、健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
- 李刚任瑞
-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融合
-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现实被引量:22
- 2012年
-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每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主要障碍。中国于2009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世界权威机构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与判断,得出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较小的结论。中国要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选择走包容性发展道路。
- 李刚
- 关键词: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发展
- 安徽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通过对安徽省2000—2015年16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将产业结构指标划分为合理化与高级化,引入泰尔指数。研究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进一步划分三大区域发现,区域间本身存在差异,尤其是皖南地区各变量对城镇化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皖北地区估计显著性效果最弱。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注重产业结构合理升级调整,寻求一个能够确保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相适应的新格局。
- 戚莹李刚
-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
- 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2023年
- 在梳理产业升级对生态环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环境效应综合指标和面板分位数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对生态环境水平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不同环境污染阶段的产业升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经济增长、创新水平和制度质量会显著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优化,但是外商投资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据此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强化环境治理倒逼地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等针对性建议。
- 李刚邵方
- 关键词:长三角生态环境
-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1978—2010):准中性政府、制度变迁与包容性发展被引量:3
- 2012年
-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采取包容性发展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追求包容性发展也就成了准中性政府的终极目标。
- 李刚许跃辉
-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
-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很多,以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数据,从个体特征、经济因素、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出发,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年龄、配偶所在地、个人月收入、住房情况、老家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是否参加培训、工龄、参加社会保障和与城市居民的交往11个变量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其中性别、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参加社会保障以及与城市居民交往有正向影响,男性比女性的市民化倾向更大,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市民化倾向高,参加了社会保障或者是个人收入水平较高也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因此,政府合理引导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发展职业教育和完善社会保障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目标都有利于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向市民转化。
- 陈红岩李刚
-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