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於红梅

作品数:12 被引量:167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都市
  • 3篇媒介
  • 2篇都市空间
  • 2篇自我
  • 2篇自我表达
  • 2篇文化
  • 2篇画报
  • 2篇家居
  • 2篇国际大都市
  • 2篇《良友》画报
  • 2篇大都市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害
  • 1篇调适
  • 1篇新闻
  • 1篇新闻记者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创伤
  • 1篇心理调适
  • 1篇心理反应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作者

  • 10篇於红梅
  • 3篇潘忠党
  • 1篇李双龙

传媒

  • 3篇新闻大学
  • 2篇开放时代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被引量:94
2015年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共同构成重新想象传播学的一个维度。在此,传播也是人们创造产生阈限体验的实践时空并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场景、生存条件等结构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人们策略性地或游戏地应对多元、多变、缺乏确定性的时代并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过程。
潘忠党潘忠党
关键词:后现代状态
家居营造: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以上海为例
这部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家的想象及营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试图回答这么一个研究问题:在当下中国都市中,拥有或者说期望(aspire to)拥有都市中产生活方式的个体,如何营造自己的家?展开这项研究的现实场景是正在迈向...
於红梅
关键词:房产营销传播媒介
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被引量:29
2010年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也更年轻;网民与非网民收看电视时间相当,但网民比非网民使用其它传统媒体的频率和时间都高于非网民;网民与非网民对媒体的评价都倾向正面,但网民对网络的评价比非网民更高;网民对网络论坛或博客在体现民众利益和表达民众心声这两方面的评价高于他们对传统媒体在相同方面的评价。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储备(media repertoire),并通过人们的使用经验而影响他们在评价媒体时所考虑的要素。
潘忠党於红梅
关键词:媒介使用媒体评价媒介公信力
批判地审视媒介文化研究——基于2009-2010年媒介文化研究的评述被引量:7
2011年
遵循文化社会学的路径,媒介文化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主题范畴: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对贯穿媒介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体制逻辑分析;对媒介产品消费与使用和日常生活勾连的分析。依此,本文结合2009-2010年的相关研究的评述,以阐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议题和呈现的问题。分析显示,已有的媒介文化研究,虽然对于这三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相对集中在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且论述方式上思辨多于经验考察;同时,将西方理论话语与中国的具体发生场景的联结也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於红梅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
家居营造: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
这部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家的想象及营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试图回答这么一个研究问题:在当下中国都市中,拥有或者说期望(aspire to)拥有都市中产生活方式的个体,如何营造自己的家?展开这项研究的现实场景是正在迈向...
於红梅
关键词:空间性中介化主体性
文献传递
都市空间中的阶层区隔
<正>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下上海,首先,消费作为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延伸到了对于空间的消费。其中,住房已成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社会区隔的能指。其次,围绕住房消费而正在形成中的都市中产阶层,是一个内部具有较...
於红梅
文献传递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与诠释--作为符号的《良友》画报及其文本被引量:4
2011年
上海近年兴起的"怀旧热",是上海朝向"国际大都市"崛起过程中认同焦虑与建构的文化现象,而"《良友》热"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以此为起点,采用后殖民的分析取向,将《良友》画报(1926~1945)置于半殖民时期的"老上海"——各种文化体系交织而成的"第三空间"——的历史场景中,以解读其文本所呈现的文化杂合。在此基础上,反观当下的"《良友》热",作者认为,在当下上海都市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建构中,这个以现代性重述本土历史的文化建构,以这份历史画报为符号和历史资源,在契合当下历史场景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历史和意识形态的遮蔽。
於红梅潘忠党
关键词:《良友》画报后殖民理论文化杂合国际大都市
新闻记者在特大地震灾害中的心理调适及其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均为历史罕见。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记者选择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全国人民迅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震现场他们是最早目睹惨象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身处危险的环境中,许多现场记者都先后出现过恐惧、失眠、噩梦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在离开灾区后还依然惶恐不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所谓的“心理创伤(trauma)”。早期的悲伤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平衡,长期发展会产生生活的无意义感、降低心理和生理免疫能力,甚至发展成抑郁性疾病。
李双龙於红梅
关键词:地震灾害新闻记者心理调适不良心理反应现场记者心理创伤
国际大都市的想象和诠释——《良友》画报(1926-1945)
结合如今对“老上海”怀旧这一新时期的文化现象,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结合与交叉的方法,考察《良友》画报(1926-1945)文本中的象征表意实践,尤其是其中如何实现文化的交融,即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挪用、僭越或吸纳等方...
於红梅
关键词:《良友》画报国际大都市文化交融
都市空间中的阶层区隔
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下上海,首先,消费作为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延伸到了对于空间的消费。其中,住房已成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社会区隔的能指。其次,围绕住房消费而正在形成中的都市中产阶层,是一个内部具有较大差异...
於红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